小虾米资讯
AD1赤壁:藏檀 三国赤壁考(版权所有!)
2024-10-12 01:50:12 / 我要吐槽前 言-从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中搜寻三国赤壁之战的珠丝马迹,并最终确定真实的赤壁古战场,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多少年之后的今天,现在,我终于能有机会抽出时间并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这件事情。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些本该重视与推敲的细节与关键。希望此文能为赤壁大战地作一论断,为千年纷争划上圆满句号。-青笠庵 藏檀二O二四年八月五日
目 录-前 言... 1目 录... 1第一章 古籍探幽... 1第一节 〔東漢〕王粲《英雄記》(又作《漢末英雄記》)★★★★★... 1第二节 〔東漢〕桑钦《水经》 ★★★★... 10一、有关洪湖乌林的记载... 10二、有关黄州赤壁的记载... 13三、今天的黄州赤壁为何不在江边... 19四、关于丹霞地貌的探讨... 21第三节〔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 ★★★★★... 27第四节 〔西晋〕陈寿《三国志》 ★★★... 28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记载... 30二、《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记载... 31三、《三國志·吳書九·周瑜傳》记载... 33第五节 〔西晋〕虞溥《江表传》 ★★★★... 36第六节〔西晋〕乐资《山阳公载记》(不评星级)... 38第七节〔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 39第八节〔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 ★★... 41一、第一种解读(赤壁是一条线)... 41二、第二种解读(赤壁是一个点)... 44第九节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48一、蒲圻无赤壁... 49二、(武汉)江夏赤壁(今赤矶山)的描写... 54三、《水经注》中有关“浦口”的记载... 57四、关于鄂县樊口的记载... 60第十节 其它古籍记载 ★... 60一、《后汉书》... 60二、《资治通鉴》... 61第二章 兵棋推演... 63第一节 真实的赤壁之战(黄州赤壁为真)... 63第二节 奇怪的赤壁之战(蒲圻赤壁为假)... 67一、相遇问题... 67二、天时与地利分析... 69三、有关战略纵深的探讨等... 72第三节 离谱的赤壁之战(江夏赤壁为假)... 76第三章 解疑释惑... 84第一节 有关战略纵深的再探讨... 84一、四个确定... 84二、复旦大学张修桂教授的疑惑... 84第二节 曹军兵力损失及败退路线问题... 87一、火烧赤壁及乌林之役... 87二、败走华容道... 87三、引军北还... 88四、曹军兵力损失... 88第三节 华容道今安在... 89一、华容县及华容道的位置确认... 89二、曹操为何败走华容道... 91第四节 赤鼻山在樊口之上(游)... 94第五节 为什么我们全书都不引用《三国演义》... 96第六节 再论赤壁之战的细节描写及《水经》乌林孤证... 96一、《三国志》与《江表传》所载赤壁之战的分析对比... 96二、《水经》所载乌林为孤证不立... 97后 记... 99
第一章 古籍探幽-本书及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1、不见于古籍记载者,不予采信;2、古籍记载中,以时间越早越可信,当然尤以战场亲历者记载为第一可信(如王粲、曹植);因为亲历战争者的(古籍)记载毕竟少之又少甚至于无,那么对于非亲身经历战争者而言,当然是以离赤壁之战年代越近的人其记述优先与可信度高,反之时间越远则可信度越低且优先级别越低;3、以古籍记录越详细的文字材料相对来说更可信与优先。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更能体现与说明事物的真实性。相反,越笼统抽象的记载越说明著者对细节可能不太熟悉了解,很可能是未加考证的道听途说,因此有可能出现失真,背离事实真相;4、古籍记载中,若有相互矛盾者,遵循以上原则;5、所有的讨论都应当基于古籍记载的讨论,否则不予加分;6、其它未尽事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书可能引用到九本甚至更多数量的古籍,据其细节描述及可信度来评定星级,最高五星。现在我们就以时间(古籍记载)为横轴,以空间(地形地貌)为纵轴,来追溯公元208年发生的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按:公元208年是建安(196年-220年)十三年,还属于东汉。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34年4月)的年号。公元220元东汉灭亡,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220年-280年)时期。)
第一节 〔東漢〕王粲《英雄記》(又作《漢末英雄記》)★★★★★-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英雄记》撰写年代不明,但从《英雄记》中明确记载有208年周瑜火攻曹操的记录,其著作下限当在王粲死去(217年)以前。王粲作为赤壁之战的亲身经历者,其著作相当于战时笔记或回忆录,是第一手史料,且离大战时间非常近,战后九年即辞世,最为重要的,是他清楚地指明了赤壁在江北而非江南这样极其重要的线索,(“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对于我们判定赤壁所在地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给予《英雄记》非常高的评价,唯一最高的五星评级古籍。虽然此书久佚,还存在内容严重残缺等问题,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赤壁古战场归属地的认定。王粲作为曹操的随军谋士,其文字记载可信度应为最高级别与重要。成书年代(下限):217年距离赤壁之战年代:9年(217年-208年=9年)虽然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但是因为包括纸张的防蛀、防潮、保存和大规模生产等在内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及人们书写习惯等原因,纸张还未得到普遍的使用。所以那时的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竹简和帛书进行书写,直到南北朝时期纸张的使用才普及开来,因此东汉到魏晋时期人们还是使用竹简比较多。东汉时使用竹简,早期文字是雕刻在竹简上,后期才改为笔墨书写,相当不易。古人惜墨如金,句逗也无,只能从其只言片语甚至一字两字中管中窥豹,一究真相。《英雄記》(〔東漢〕王粲撰)中仅有两条(三处)与“赤壁”相关的文字记载,但意义重大,足以明辨是非。图1-1 《英雄记》中有关曹操的记载(资料来源:网络)◇曹操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在《英雄记》介绍曹操的文字中,关键语句:“从汉水来下大江”,汉水即今汉江,大江当然是指长江。此句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曹军)是从汉水下来,然后来到长江江面上,无有争议。“曹操进军至江上”,开首的这句也是说明曹军进军来到了长江之上。那么这两句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事实呢?起码可以告诉我们夏口当时是无人(吴国或蜀国)驻守的,否则就不会有“從漢水來下大江,注(住)浦口”这样的记载。曹军不但越过了夏口,而且还驻扎在夏口下游的浦口即今新洲涨渡湖江段附近。(夏口,古镇名,因为在夏水(汉水)注入长江处,所以称夏口。本在江北,后因汉水改道,即今武汉之汉阳。)但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却死咬着“備走夏口”,“先主斜趣漢津,(中略)與俱到夏口”。这是不是历史事实呢?其实并不是。如果我们后人无法正确决断抉择,则必定陷入迷茫之中无法自拔。我们评定《英雄记》为五星级,而后面的《三国志》仅给三星,当然是以随军谋士王粲的记载为重要与优先,其目的即在于此,即舍陈寿而取王粲也!否则就不可能拨开历史的迷雾从而找出事实真相。凡事不破不立,有破方有立。结合后面的古籍记载,“江表傳曰: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说明刘备是逃到鄂县樊口(今鄂州樊口)而非夏口。曹军越过(汉阳)夏口进入长江,驻扎在新洲涨渡湖附近江段,再下游就是黄州赤壁与鄂县樊口。由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江表传》可以评定四星,而《三国志》只能三星的原因所在。(有曹军从汉水下而进军到长江之上的记载,这就完全能够确定刘备是进驻鄂县(今鄂城)樊口而非夏口(今汉阳),两地相隔有一百几十里。至于是全部曹军还仅仅是一部分沿汉水下,这于我们确定赤壁之战真实地并无太大关系。我们只要知道曹军已经越过夏口来到了长江之上,且驻扎地浦口在夏口(汉阳)之下游就行了。)图1-2 鄂州市樊口镇(左边为西山,东吴故都)(资料来源:网络)“欲从赤壁渡江”,如果单看这一句,我们将还是毫无办法,也根本无从确定赤壁到底是在江南还是江北,但是我们可以籍此知道曹操是想渡江,要到对岸去,且出发点就在赤壁,说明赤壁与目的地分属长江两岸。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赤壁到底是在江北还是江南呢?这个问题真的太重要了,甚至超过了所有的疑问。请继续看下文!图1-3 《英雄记》中有关周瑜的记载(资料来源:网络)◇周瑜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複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簲。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在介绍周瑜(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方总指挥)的文字中,关键语句:“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里已经很清楚了,原来曹操是想要(欲)从赤壁渡江,渡到江南去。出发地点是“赤壁”,“欲(从赤壁)渡江南”,目的地是江南,欲从赤壁渡到对岸江南,则赤壁必在江北而不可能在江南。所以这句话很好懂的,一清二楚,一看就能明白,无有疑惑。因此顺理成章的,我们由此就可以确定赤壁在江北,而非江南,并且是一个点,一个叫做“赤壁”的地方,并非一条线,起码《英雄记》中没有这样说。有人就要问了:“曹操为什么要选在赤壁渡江南呢?”我们看地图就知道了,原来黄州赤壁的江对面正是鄂城(今鄂州市)樊口。“江表傳曰: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啊?真的太有趣了。图1-4 从赤壁(长江故道)到鄂城樊口(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看地图,其方位是上北下南。黄州赤壁在江北,鄂城樊口在江南,与当时两部古籍(《英雄记》、《江表传》)中的历史记载全都对上了,挑不出任何破绽,且两部古籍并非同一人所著,令我们信得过。因此一切在江南的赤壁至此全部完蛋,根本站不住脚了。别说三个四个,就算十个八个赤壁来了都没用。只要不是(赤壁)在江北的,统统排除,一票否决,没有二话说。有关黄州赤壁才是真实的赤壁大战地的认定,与后面其它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战场设定也都完全吻合,并且唯一!(古籍(《英雄记》)中第一次记载(揭示)的唯一,是赤壁必须在江北!而黄州赤壁即在江北,唯一,其余都在江南。)(有关赤壁只可能在江北而绝无可能在江南的问题,后面的兵棋推演中会再次探讨。)图1-5 樊口(樊川入江口)、西山及鄂城(鄂州市)(资料来源:网络)有关曹操“住浦口”的问题。两段文字都提到了“浦口”,这是《英雄记》中除了“赤壁”之外,其次重要的地名。其价值与意义在于:第一可以由“浦口”反过来确认赤壁的大概位置,即赤壁可以在夏口下游,而不能因陈寿《三国志》中“備走夏口”等的错误记载而将黄州赤壁一开始就排除在外;不仅如此,其它古籍中记载有乌林,而《英雄记》中并未有乌林地名的记载,因此,第二由“浦口”还可以反过来推断“乌林”的大概位置;其三,为何《英雄记》中未提及乌林,是否有一种可能是浦口与乌林距离较近,二者可互相代称,只称呼其中之一地名即可?(比如浦口、乌林相近,称浦口也即是指乌林,称乌林也包含有浦口。)因此可知“浦口”地名确认的重要性。图1-6 浦口位于白浒镇与团风镇之间江段(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蓝色箭头:江水流向《英雄记》曹文中说“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周文说“從漢水下,住浦口。”由此我们可以确认浦口必定在长江边上。住,“【集韻】【韻會】厨遇切,并音駐。止也,立也,居也。”住有止的意思,而止又是停、息的意思。所以说明曹军在浦口及附近有停留及驻扎这样的一个动作,周文“未即渡”也证明了这样的事实。结合《江表传》的记载,“江表傳曰: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我们可以知道曹军有在北岸安营扎寨的事实。曹军当时应该是水陆并进(见《三国志》等载),水军乘船沿江而下,而步、骑兵走江北岸行军,这样才有“欲從赤壁渡江南”的现实需要。曹操虽号称八十万大军,但结合各古籍记载来看,己方各势力全部兵力在二十五万人马左右,而孙刘联军则在五万上下,双方兵力对比为5:1。曹军二十五万兵力,如果安营扎寨的话,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距离的,不然道理上讲不过去,这一条对判定赤壁真伪无疑也是极其重要的。(团风到黄州的距离是四十多里。)图1-7 鄂城白浒山——泥矶江段(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那么浦口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文字,在“江水篇”中唯有一处“浦口”的记载,“江水東逕白虎磯北,山臨側江濆,又東會赤溪,夏浦浦口”,唯一的一处“浦口”!(古籍(《水经注》)中第二次记载的唯一,唯黄州赤壁上游江段有“浦口”之名,其余皆无。)“江水東徑白虎磯北,會貞按:今曰白滸山。”(白浒山在白浒镇。)这个浦口依据《水经注》所云,是位于过了白浒山,但未到“黎磯”(今泥矶村)的某个地方,也就是位于今鄂州市白浒山至泥矶村之间的某处江段,可能在江南,也可能在江北,上面实景地图上大概在新洲涨渡湖的下方。新洲涨渡湖曾为长江支流,后封闭成湖。当地人传说这里曾经是曹操操练水军的地方,现在看来或许并非无稽之谈。因古今地名有异且有的不可考,所以只能大概确定这样的一个范围。有人说浦口就是大埠口(今新洲大埠街),即今举水河入江口,并言吴楚间古“浦”“埠”相通,虽有一定道理,但《水经注》中“浦口”与其后文“举口”并举,明显为两地而非一地,因此舍弃不用。从今新洲涨渡湖近长江一带,而后到团风(古乌林),再到黄州赤壁,沿江路线有七十多里地,所以古战场拟定在黄州赤壁——团风(乌林)一线(四十多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综合各古籍记载来看,整个战争前期先是发生在赤壁,即火烧曹操战船,并延及岸上营寨与赤壁,然后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双方在乌林又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战争,最终曹军败退江陵(荆州),这是战争的大致经过。所以乌林应该是从赤壁出发,朝向曹军的来路方向即北方,(也即“時東南風急”的下风方向。)经过一定的战略纵深才能到达的一个处所。而这个处所,必定距离浦口相近不远,此乃常理。团风(古乌林)所处的位置,离黄州赤壁有四十多里,而到浦口(新洲涨渡湖江面)附近只有一二十多里。所以如果将这一段视为当年的真实战场,是比较理想的,也完全相符合。(浦口后面还会再次述及。)(此段江面有著名的三江口,清朝湖北第一位状元刘子壮的老家就在下面的洲上。因与本文讨论无关,因此不作赘述。)图1-8 三江口与鸭蛋洲(右下角)(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
第二节 〔東漢〕桑钦《水经》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有考证《水经》为三国魏人所作,宋以后大多认为著作者为桑钦。桑钦(生卒年不详),字君长,东汉河南洛阳人,据传为《水经》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推文寻句,大概三国时”。(有说《水经》成书不得早于公元221年。)成书年代(不早于):221年距离赤壁之战年代:13年(221年-208年=13年)一、有关洪湖乌林的记载《水經》(〔東漢〕桑欽撰)卷下:图1-9 《水经》中有关(洪湖)乌林与(黄州)赤鼻山的记载(资料来源:网络)184 江水185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江水又左徑白螺山南。江水左徑止烏林南。江水又東,左得子練口。江水左得中陽水口。又東,得白沙口。江水東,右得聶口。江水左徑百人山南。江水東,徑大軍山南。江水又東,徑小軍山南。”江水又从左边经过白螺山的南面。白螺山在湖北监利白螺镇的长江边上,而小军山在今武汉汉阳。从《水经》对这一段江面的描述,我们仅仅看到江北岸有一地名曰乌林,(按:今洪湖乌林地名唯一!)子练口等等地名今天仍在,但是江南岸并没有今天所谓的蒲圻赤壁,亦无江夏赤壁,历史事实已经清楚明了,还争什么呢?221年《水经》成书时赤壁之战才刚刚过去13年,当时此段江面南北两岸均无任何赤壁地名的记载,谈何公元208年时反倒有赤壁之战之类的称呼?岂非怪哉!280年陈寿《三国志》成书时,书中有“赤壁之役”的文字记载,说明当时“赤壁”这个地名必定是存在的。既然当年此段江面并不存在一个叫赤壁的地方,那么就说明赤壁之战并非发生在这段江面,不然又怎么可能以当时此地并不存在的一个地名(“赤壁”)来命名一场巨大而重要的战役“赤壁之战”呢?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完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不但《水经》中无蒲圻赤壁的记载,就算其后305年的《水经注》中亦无,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蒲圻无赤壁,没有就没有,我们要接受这样的历史事实,不要想着伪造一个。所以唯一的可能,赤壁之战并非发生在这里,后来才出现的蒲圻赤壁得名与江夏赤壁得名那都是后来的事了,都非当年大战地,无需多说。随军谋士王粲在《英雄记》中说“欲從赤壁渡江南”,明确指明了赤壁在江北,根本不可能在江南。既然江南无赤壁,位于南岸的蒲圻能找到赤壁才怪。有离赤壁大战时间最近的东汉王粲的《英雄记》(战后9年)与东汉桑钦的《水经》(战后13年)两本古籍的记载为凭,就足以直接判处了蒲圻与江夏两处所谓赤壁的死刑,铁板钉钉的事,根本翻不了身!任何的狡辩都苍白无力。“江水左徑止烏林南”,江水从左边经过止于乌林的南面。《水经》这里记载了“烏林”,乌林应该是指乌(黑)色的树林或乌(皮)树的林子吧。我们不提长江沿岸还有无其它地名叫乌林,但是若仅论《英雄记》“欲從赤壁渡江”、“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两处提到赤壁,而未见乌林。所以如果论重要性的话,赤壁当为一级地名,而乌林为二级地名,华容道是三级地名,其地位及重要性都不能与赤壁相提并论。就算因为《英雄记》的轶失而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原书中有无乌林地名的记载,但是新的问题跟着出现了:赤壁与乌林地名为一,为二?相近,相远?赤壁与乌林同在江南、江北,亦或一南一北?因此若把这些必须考虑的因素都权衡在内,又如何能够由江北的洪湖乌林而反推出南岸的蒲圻有赤壁呢?这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事情,属于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书名《三国赤壁考》,如果仅从最早的两本古籍《英雄记》与《水经》来说,黄州已经把“赤壁”的地名得了,并且赤壁之战就是以赤壁来命名的战役而非乌林之战,所以实际上这本书的目的至此已经达到了,可以就此搁笔。现存《英雄记》中的只言片语虽未提及战争后期的重要地名乌林,但是籍由“浦口”及“赤壁”的相关记载,也大体上可以推导出乌林与浦口相近,这并非什么牵引强附会的说辞。反观蒲圻,早期古籍中都无蒲圻有赤壁的记载,这真的太尴尬了!你赤壁都无,还好意思说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么?这真的太荒唐了,简直荒唐透顶。不错,长江对面北岸是有洪湖乌林,但这乌林就是赤壁之战的乌林么?恐怕还不一定。《水经》中洪湖“乌林”唯一,如同黄州“赤鼻山”唯一,这没错,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孤证,不能象(黄州)赤壁、(过了“白虎磯”的)浦口那样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印证,而乌林无人给自己作证明,所以其实仅仅是孤证。也正为这样的原因,洪湖乌林可能为真,亦可能为假,无法绝对排除为假的可能。孤证一定能证明为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假如古乌林即今团风所在地为真,则洪湖乌林为假,就是这样的道理。)现在我们面临的现实就是:1、黄州赤壁已证明为真,浦口为真,然后由此推导出团风为古乌林亦真;2、而对于洪湖乌林来说,洪湖乌林(暂且假定)证明为真,然后由此证明蒲圻赤壁亦真。那么这两个命题如果需要证明,孰易孰难?谁更有可能为真不是一目了然了么?但现实就是那么荒唐诡异,无有赤壁的蒲圻竟然赢了,而且还改名为赤壁市。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对赤壁、乌林的记载都非常笼统粗略,并未冠以郡县名称,因此我们根本无从得知两地究竟位于何处。三国末晋初的虞溥只比陈寿小五岁,其《江表传》写作时间大致与《三国志》成书时间相当,算是成书比较早的一批。《江表传》中有“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而樊口跟黄州赤壁隔江相望,所以这是对黄州赤壁的又一次证明与确认,远非乌林孤证可比的。洪湖乌林在《水经》中记载唯一,但是以此乌林来证明洪湖的乌林就是三国赤壁之战的乌林,也不能完全说是牵强附会,但起码一开始就是孤证,或者说暂时还仅是一个假定,最好还需要找到另外的证据作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很显然,并没有别的古籍给它作证明,起码三国两晋时期没有。《江表传》的鄂县樊口与邾之赤鼻山能够互相印证,试问洪湖乌林拿什么来证明自己?江南岸蒲圻赤壁都需要你去给它作证明,还能反过来证明你么?当然不可能。因此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尴尬,如果辩论起来也很苍白无力。所以如果从学术的严谨性上讲,连洪湖乌林本身都存疑,更不用说蒲圻的赤壁了。说到底,蒲圻赤壁的最终确认属于人文关怀,无关学术,是当代不明真相的所谓专家学者治学不严谨而导致的错误,跟1816年前的那场大战无关,根本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现实的结果是蒲圻赤壁非得依靠江对面洪湖的乌林来反求证明才能得以成立,需要借尸还魂,否则悬在半空没有着落。但问题是洪湖乌林本身也是孤证,还需要从他处得到确认才能互相印证,而黄州赤壁一开始就可以在《英雄记》与《水经》中都得到确认,并且还因为位于江北,到了《江表传》中再确认鄂县樊口,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水经》中是记载有乌林,但问题是《英雄记》中未记载有乌林,起码凭现存资料还找不到,而无论《水经》还是《英雄记》中都记载有赤壁(赤鼻山)。蒲圻一直要到南朝(宋)盛弘之的《荆州记》中才能得到证明,但是这个时间已经非常晚了,离赤壁大战已经过去了229年,都过去了一个朝代的时间,起码可以轮换一二十多位皇帝,因此可信度无疑会大大降低。《荆州记》我们评定为二星,跟《英雄记》五星、《水经》四星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总而言之,如果仅仅从现存最早的两本古籍来看,王粲《英雄记》中明确指出了赤壁在江北,并且有次级重要地名浦口加持,黄州赤壁完胜,该书现存文字记载中找不到乌林字样。在桑钦《水经》中,邾县(黄州)赤鼻矶为唯一,其它赤壁皆无,结合《英雄记》所载,黄州赤壁赢定,毫无悬念。洪湖乌林虽然也是唯一,但乌林在现存《英雄记》中找不到佐证,仅仅从《水经》中乌林的记载来看,属于孤证,有可能是,亦可能非。再以历史上大战是以赤壁命名即“赤壁之役”、“赤壁之战”、“火烧赤壁”来看,赤壁当然属于一级地名,而乌林只能算二级地名,不然为何不命名为“乌林之战”、“火烧乌林”呢?道理很简单。更重要的,是洪湖乌林到了哪怕今天这个时候,还需要苦苦寻找证据来佐证自己乃赤壁之战之乌林,而非别的什么乌林,但黄州赤壁早已将赤壁之战的“赤壁”地名拿下,所以二者的地位与待遇是根本不能相比的。据说历史上黄州赤壁曾经在双方辩论中占优,但是到了近现代不知为何却处于下风,更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被蒲圻彻底抢了去,黄州赤壁连毛都不剩。呜呼,哀哉!就算洪湖乌林为真,何以得知长江对面南岸就一定有赤壁?也可能在同一线,可能在上游,也可能在下游,这有种种的可能,甚至根本就没有。要命的是江对岸蒲圻本无赤壁,我们既然确信《水经》记载为真,因为水经记载了洪湖乌林,应当认定它为真,但是《水经》在蒲圻江段的描写中并未提及此处有赤壁,我们当然也要认定“蒲圻无赤壁”为真。就是说桑钦的《水经》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蒲圻赤壁存在的可能我们也应该要相信,这才是正理,才是平等的做法。为何后人选择相信《水经》所载洪湖乌林为真,而不愿意相信《水经》所载蒲圻实无赤壁为真?这不是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做法嘛?
二、有关黄州赤壁的记载“江水東,徑若城南。又東,過邾縣南。江水右得黎北。江水又東,徑邾縣故城南。鄂縣北,江水右得樊口。江水又左徑赤鼻山南。又東,徑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水经》中记载的若城、邾縣、鄂縣、樊口、西陽縣、巴水(今巴河)等古地名确定了黄州赤壁的存在,且是唯一的赤壁地名记载。(古籍《水经》中唯一的赤壁记载,无其它赤壁!黄州赤壁(赤鼻山)第三次唯一。)“江水東,徑若城南。”若城即今天的新洲阳逻,新洲县是从原黄冈县分离出来的,以前属于黄冈地区,1983年划归武汉,即今新洲区。邾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为衡山郡治,今黄州城北禹王城遗址,后废。鄂县即鄂城,今黄州长江对面鄂州市。“江水又左徑赤鼻山南。”在《水经》江水篇中,唯此一处载有“赤鼻”二字,说明了什么还是很清楚的,无需解释——证明那时其它地方尚无赤壁之名。就是说,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的时候,长江流域仅有黄州一处赤壁,仅此一家,别无二处,说明黄州赤壁即三国周郎赤壁。基于这样的判定,其它的我们还需要讨论么?已无必要。“江水又左徑赤鼻山南。”江水又从左边经过赤鼻山的南面。有关赤鼻山下江水滔天的景象,请看古人的描写。北宋文学家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写道:“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古人文学作品描写固然有渲染夸张的成份,但由这段文字还是可以看出当年赤壁之下江水涛天的景象了。图1-10 长江在此由北南流向折为西东流向(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红色箭头:长江水流方向图1-11 上图中红圈处实景航拍图片(右上角为黄州城)(资料来源:网络)图1-12 左黄州右鄂州,右侧为樊川入江口(承接上图,长江流向下游(上方))(资料来源:网络)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黄冈岸下素号不可泊舟,行旅患之。余舟亦移泊一湾渚中,盖江为赤壁一矶所撄,流转甚驶,水纹有晕,散乱开合,全如三峡。”这段文字则更象平实朴素的描写,可视为当年赤壁江面的真实记录。撄有扰乱、纠缠的意思。这是说赤壁矶伸入江中,江水为其所阻拦,江流扰乱,互相缠绕,漩涡密布,散乱开合,很是凶险,状如三峡。《吴船录》作于1177年,847年后的今天,河道南移,赤壁离江1公里余。图1-13 长江故道及赤壁山(虚线内深绿色部分)(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红色箭头:长江旧河道及水流方向图1-14 长江故道及赤壁矶(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红色箭头:长江故道及水流方向图1-15赤鼻矶(红色圈中)(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
三、今天的黄州赤壁为何不在江边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向的河流,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向右偏转,从而使右岸受到的冲击力较大,形成侵蚀岸,导致南岸岸陡水深;而左岸因为受到的冲击力较小,水流速度较缓,导致泥沙堆积,形成堆积岸,北岸日久形成平原。就是说比较平直的河段,北半球河流用右手判断,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河岸就是侵蚀河岸,即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如果河流弯曲明显,那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黄州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又是凸岸,因此容易泥沙堆积,形成沙地平原。宋朝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江水还从赤壁之下流过,(“断崖壁立,江水深碧。”)而今天的赤鼻矶到江边的垂直距离都超过了一公里。黄州城河段(大堤外)西面及西南面已经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冲积平原,即今黄州森林公园。就算从黄冈长江大桥那里算起,南北长度也有十多公里,东西宽度最宽处(江边到江堤)一公里。(见下图)图1-16 现今赤壁离长江1.2公里(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图1-17 长江南移,赤壁远离长江(资料来源:笔者依据网络地图绘制)
四、关于丹霞地貌的探讨以前看黄州明清古城图,城北有五座山,其中就有龙王山与赤壁山。黄州城汉川门外西北隅赤壁公园内有赤壁山,古时也称赤鼻山,相对高度仅数十米。大致在东汉以前,以称赤鼻山为主,赤壁之战后则统称赤壁山。山之西麓,为石质陡壁,赤赭色,古时为长江江岸,赤鼻矶、赤壁即位于此。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就是赤鼻矶(见图1-15红圈中所示),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入江中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元明以前滨江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故名赤鼻矶。明朝诗人李东阳描写道:“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赤鼻矶北面的山麓,崖石赤赭,陡峭如壁,故名赤壁。苏东坡在《记赤壁》中形容此地“断崖壁立,江水深碧,二鹘巢其上,……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图1-18 黄州东坡赤壁俯视图(请与图1-15对比)(资料来源:网络)所以由这段介绍黄州赤壁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五义,即山义、赤义、鼻义、矶义、壁义,黄州赤壁有此五义。山是赤壁山,高度数十米,与对面鄂城西山遥遥相望;赤是山体岩石,颜色赭赤,裸露于外;赤鼻矶是指赤壁山成三十度斜坡没入江中的这一小段山脉,状如此山悬挂的鼻梁,是为鼻义;矶,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是流水对河床侵蚀作用的产物,古有长江七十二矶的说法。北宋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南人谓山入水处为矶。”赤壁山元明以前滨江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是为矶义。范成大所谓“江为赤壁一矶所撄,流转甚驶,水纹有晕,散乱开合”的文字,正是对此处回旋江流的最生动写照;断岸临江,崖石赭赤,屹立如壁,故称赤壁。黄州赤壁素有风景如画的美誉,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名人前来观光游览。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谈谈丹霞地貌。为何东汉桑钦的《水经》江水篇中只有黄州一处赤鼻山?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真假赤壁的试金石。黄州赤壁山体岩石颜色赭赤,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崖壁都可以称为赤壁呢?其实不然。如果从地质构造上讲,我们根据相关研究认为,黄州赤壁山地带属于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正因为黄州赤壁山属于丹霞地貌,所以岩体呈现赭赤色。所谓“丹霞”,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想必当初黄州赤壁得名的由来无它,丹霞地貌是黄州赤壁得名的直接原因,也是最真实无虚的刻画。赤,《說文解字》:“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屬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南方色,从大从火,火即红色,所以赤壁意谓红色的崖壁。有人说“黄州赤壁典型的丹霞地貌,最新科技测试已有108.74万年的历史,是两汉时期享誉寰宇的著名山川。”黄州赤壁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名副其实的赤色崖壁。丹霞风光中最引人注目的,最为雄伟的景观是由红色、紫红色砂岩等岩石组成的,陡峭高耸像一堵墙似的石墙,这就是丹崖赤壁。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陆相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地貌类型,其特征包括陡峭的崖壁和沟壑。所謂赤壁简单讲就是红色的崖壁,反映的正是丹霞地貌特征,形成时间可以从数百万年到数亿年不等。1-19蜀南竹海丹霞(资料来源:网络)我国“丹霞地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人” “当代徐霞客”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对中国已发现并登记的逾千处丹霞地貌中的1005处作了实地考察鉴定。1999年10月,黄进先生亲临两处考察后,指出黄冈东坡赤壁是丹霞地貌,而蒲圻赤壁不是丹霞地貌,因为该处是由灰白色或淡口黄色的侏罗纪砂岩组成。1-20 黄进教授对黄州赤壁丹霞地貌的认定(摘录)(资料来源:网络)黄进教授对黄州赤壁的评价:“到该市东坡赤壁考察,该处是一处小规模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唯黄州赤壁,这是黄州赤壁的第四个唯一!)图1-21 黄州赤壁丹霞地貌(资料来源:网络)黄进教授对蒲圻赤壁的评价:“赴赤壁镇考察蒲圻赤壁,发现该陡崖相对高度不足20m,由灰白色或淡白黄色的侏罗纪砂岩所成,故蒲圻赤壁不是丹霞地貌。”图1-22 蒲圻赤壁由灰白色或淡白黄色的侏罗纪砂岩所成(资料来源:网络)图1-23 黄进教授证实“故蒲圻赤壁不是丹霞地貌”(资料来源:网络)图1-24 武汉江夏“赤磯山三國古戰場遺址”照(资料来源:网络)看到这张图片我都感到心酸:明明不是三国古战场遗址,为何也要趟这个浑水?结论:黄州、蒲圻、江夏等三处赤壁一经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所谓赤壁最初之本义,一个“赤”字揭示的其实正是丹霞地貌的特征,而非其它!丹霞地貌特征的形成时间可以从数百万年到数亿年不等,因此绝非三国赤壁之战之后就可以轻易形成的。也正因为形成丹霞地貌需要非常漫长时间的这一艰难原因,从而给黄州赤壁验明正身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其它所谓东施效颦的伪赤壁纷纷现形,自惭形秽,对唯一丹霞地貌的黄州赤壁唯有仰视与膜拜,不敢再撄其锋。真赤壁与牵强附会的赤壁肯定有本质上的区别,竟然是因为丹霞地貌这一最具鲜明个性的但又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特征。以为随什么崖壁皆可称为赤壁,真是的是我们误会“赤壁”太久太久了,不然真的可以轻易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有了丹霞地貌特征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们再去解读曹植所谓的“赤岸”就水到渠成心开意解了。
- 上一篇: 《藏檀:三国赤壁考》群里的发言
- 下一篇:石首市20年前的商铺价格啥样?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