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三星手机:旧事重提 固态硬盘工艺不是有个说法 制程越新,寿命越短吗?
2021-04-30 12:55:38 / 我要吐槽制程越新的确寿命越短,因为绝缘层也薄了,正因如此NAND颗粒提升制程不仅不能降低成本,还会更贵。但是不提升制程,密度就提不上去。3D工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出来的,3D NAND可以看作是2D NAND一层层堆起来的产物,相同面积制程下,XX层3D NAND比2D NAND密度大XX倍,这样就不用提升制程了。
96层是房子越造越高,制程是另一回事
MLC最吸引人的一点应该就是寿命了,几乎所有传言都说“MLC比TLC寿命长”。然而MLC比TLC寿命长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同种工艺下,例如同样的20nm工艺下,MLC颗粒的寿命是比TLC颗粒长的。但是现在的TLC基本上都是3D NAND,3D NAND因为结构的优化,所以电子从浮置栅极流失的速度大大降低,所以可以说3D TLC的寿命基本上都比较新的(例如16nm)2D MLC长。
颗粒的寿命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我们买的是SSD整体,所以SSD的寿命才是值得关心的。决定SSD寿命的主要是两点,颗粒的寿命和冗余的大小。例如,大名鼎鼎的企业盘英特尔DC S3610 1.6TB,使用的是英特尔的20nm 2D MLC,却有惊人的10PB(10 000TB)的写入量,他之所以如此长寿,奥秘就在于其有非常大的冗余。冗余有什么用?冗余就是所谓的“未使用的保留块”。其实SSD内部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例如LDPC),某一位数据出错后SSD会将出错块的数据纠正后重新储存在保留块中,原来出错的块就被划分为不会使用的“坏块”中,直至保留块用尽,SSD寿命终结。所以,冗余越大,纠正出错的能力越强,SSD的整体寿命就越长。英特尔的DC 4000系列全系改用TLC,寿命依旧优秀,这不仅是因为3D NAND的功劳,更是因为企业级盘大冗余的传统。
现在制程1X 1Y 1Z
2016年厂商的闪存开始从2D TLC转向3D MLC/TLC,主流堆栈层数开始从24、48层转向64层,但是这个转换过程中厂商的产能也受到了影响,而要想获得容量、成本的均衡,闪存堆栈至少要达到64层,这才能弥补转产3D闪存导致的2D产能损失。
SLC: Single-level cell NAND flash supports 50,000 to 100,000 write cycles.MLC: The 2-bit data multi-level cell (MLC) flash generally takes up to 3,000 write cycles. eMLC (enterprise MLC) sustains up to10,000 write cycles, and can reach 35,000 cycles on 3D NAND.TLC: Triple-level cells (3-bit) NAND flash is low at 300-1000 write cycles, and can achieve 1500-3000 write cycles with 3D NAND.
查到的部分资料 3D flash铠侠19NM美光与牙膏厂20nm长江存储20nm
nand flash因为制程节点小了之后,每个存储单元能容纳的电子数量就会变少。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闪存就很容易因为电子流失而丢失其中保存的数据。
3D闪存最适合的制程节点是20nm
那就是随着TLC、QLC及PLC的升级,P/E寿命会下降,同时制程工艺升级的话P/E寿命也会下降,双重叠加之后先进工艺的QLC、PLC寿命就会很难看。那下降的到底有多严重,从行业报告来看,SLC闪存在5xnm工艺下寿命有11000次P/E,在3X、2X、1Xnm工艺下会下降到10000、7500、5000次,总体还是耐看的。MLC闪存在1xnm下寿命会减少到1500次,TLC则会极速下滑到500次,QLC再次下降一个量级到70次,PLC闪存则是直接降至35次,理论上就是35次全盘写入就不行了。
10级黄牌工艺制程和堆叠层数带来的最终效果怎么会被你想到一块去……
不明显,因为一直都是20nm很久了
现在很多厂商都是多层堆叠技术来制造闪存的吧!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