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林州:假如让我写《狼之口》,以及延伸开来谈
2025-09-15 09:10:51 / 我要吐槽AD2
*阅读b站评论有感*个人观点,欢迎勘误和善意讨论《狼之口》取材于威廉·退尔(威尔海姆·泰尔)的传奇。在作者笔下,这个故事变得更具史诗感,令人痛心、也鼓舞人心。我会忠实于作者创建的故事线,但以另外的方式解读它。我更希望最终归结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我会怎么写:-一如往常,我首先要尽可能了解清楚历史的前因后果-尽管我支持以严谨的态度看待历史,但我也认为,讲故事不必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就像写科幻一样,只要逻辑自洽即可-我的写作重点将放在矛盾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而削弱对战争过程的描写-减少对仇恨的渲染,仇恨要写,但要以一种更渐进、细腻的写法,直到接近结尾处爆发,爆发后要有一个秩序重建过程;而不是让读者的情绪一直“坐过山车”,他们会感到疲惫-对于这种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故事,群像写法被证明是成功的(本作和《权力的游戏》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而且在很多方面极其相似),因此我也会学习,我的角色们将会是由多个主线人物串联起来的网络-除了群像提供的多视角之外,立场提供的多视角也能够增强故事的实感和深度。为此,我将增强对外面世界底层人民生活的刻画,增强对反方立场上正常和有能力的人物的刻画下面谈谈三个争议。首当其冲,“大反派”沃夫朗(“狼哥”)是争议的焦点,也是令大多数读者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争议就像这样:“小孩子才讲善恶,大人只讲利弊!他做得没错!”“你可以不讲立场,但你不能不讲人性!这种人就该被食肉寝皮!”——“别,吃坏肚子怎么办?”对于这个角色,我并不认为他特殊。毕竟我们光明的中世纪宇宙有“小剥皮”在先,这位残忍多疑的守关人“狼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如果我是三州的老百姓,我会恐惧、会恨他入骨,并积极投入到与他的斗法中去;如果我是十分想要维持在当地利益的领主(就像故事里的利奥波德),我会一边利用他的价值,一边防范他的野心;如果当真让我做领主,我要么会鼓励人口流动要么会放弃统治,无论如何,也没有狼哥什么事(笑)。但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我对他没有产生主观的感情,只有一句简单的评价:他是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够智慧的人,因为不懂得怀柔、不懂得“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道理;但这不妨碍他在非常时期会被用作一条看门的恶狗。其次,关于谁是正义的一方,反面声音不多但也存在。鉴于有不少读者将“瑞士独立战争”与“抗日战争”作类比,我认为这件事情比较严肃。在谈之前我要说明,尽管本作被定性为历史虚构类,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要认同故事中的对象与现实中具有同一性,因为很多读者已经将故事和现实、甚至历史与现代纠缠起来了。“奥_地_利人是暴君和侵略者,不应为他们洗白。”“瑞_士人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们发动叛乱、勾结外国、发战争财。”——“这不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么?”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国内读者对故事原型的兴趣和了解完全不亚于欧美读者。反抗的故事总是荡气回肠、可歌可泣,不过我暂时不对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下定义。这是因为我不仅不知道一场战争的正义性究竟遵循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对这件事情前因后果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我希望读者也要稍微保守一点。我将维基百科中的相关内容翻译如下,供诸位参考(我非常不专业,有误请指出):“霍亨施陶芬王朝时期 乌里、施维茨、下瓦尔登(即“三森林州”)被授权为帝国的直属州(reichsfrei/immediate,由帝国直辖,有较高的自主权);这是出于非常现实的考虑,前两者控制着战略要地圣哥达山口,后者本就属于一个直辖的修道院1254 - 1273年 霍亨施陶芬王朝绝嗣,神圣罗马帝国进入“大空位时代”1273年 来自阿尔高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被推选为“德意志国王”,作为直属州的领主(liege lord),制定了严苛的法令,并提高税率,以支持他的军事行动1291年 鲁道夫买下卢塞恩镇和下瓦尔登大修道院的所有权,切断了三森林州与卢塞恩湖之间的贸易路线,引发了对进一步丧失自治权的忧虑1291年7月15日 鲁道夫去世,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一世与拿骚的阿道夫争夺权力,哈布斯堡对阿尔卑斯领地控制力减弱1291年8月1日 三森林州缔结永久共同防御同盟1292年 施瓦本和奥地利地区爆发反哈布斯堡起义,被阿尔伯特一世镇压1297年 阿道夫承认乌里和施维茨作为直属州的权利1298年 哈布斯堡的阿尔伯特赢得斗争,成为国王,阿道夫说的不算数阿尔伯特时代 哈布斯堡统治不稳,为了维持地位,不得不做出妥协,承认乌里和施维茨作为直属州的权利1309年 继任者亨利七世承认下瓦尔登作为直属州的权利哈布斯堡的国王和皇帝们从未放弃在自己的祖地重建权威1313年 亨利去世1314年 奥地利的腓特烈一世(哈布斯堡家族)与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争夺权力,出于对哈布斯堡吞并之心的恐惧,三森林州支持后者1315年 施维茨人迁入艾因西德伦修道院宣称过所有权但未使用的领地,清除原始森林、开辟农场和牧场。院长将此事报告给康斯坦茨主教,主教将施维茨人开除教籍1315年1月6日 施维茨人洗劫了修道院,主教将乌里和下瓦尔登一同开除教籍1315年11月 哈布斯堡家族派军队“调解”,莫尔加藤战役爆发”在我的认知中,这场战争不是发生在两个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但我也认同,故事里确实有些桥段会让我们非常眼熟,因为我们并不久远的记忆尚且充斥着血与火。比如,作者塑造了一批如履薄冰的联络员的形象,足以让我们回想起白色恐怖时期;还有那些舍生忘死的勇士们,我相信不论你的立场在何方,对这样“无我”的人多少都是抱有正面情感的。我想说的是,这些是非常状态下的常态。在那样的形势下,人们需要有付出代价的觉悟,也要有利用信息和物流制胜的觉悟,这些逻辑不需要依凭任何模板、任何正当化的理由。一些声音谴责本作的写法过于“五毒俱全”,我是这样看的:这样的主题必然伴随着“五毒俱全”。这些现象来源于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来源于权力运作、欲望和仇恨。我们喜欢读“打碎镣铐”、“复仇”、“人斗人”、“犯罪”、“战争”的故事,因为它们是我们历史中永恒的主题,也抓住了作为读者的我们最本能的欲望。但是,我希望读黑暗故事和“吃人”历史的我们不要止步于此。它们是很黑暗,但比起教你做坏事、成为糟糕的人,它们的价值更应在于让你认识到现实是残酷的。它们处处都是黑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背景,好衬托出其中星星点点的光明。就像在这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从来不是仇恨——它无处不在,以致不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泰尔父子共同攀登雪山时的“协作”,是父亲教给儿子的“希望”,是支撑战士们前仆后继的“信念”,是乌里的赫尔曼反对烧毁要塞的“理性”,是施维茨的汉兹对敌方家眷的“怜悯”,是约翰和贝尔塔之间相依为命、沉静如海的“爱情”,是农牧民们在最后的战役中以弱胜强的“勇气”和“智慧”。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读这些故事,是为了看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它为何与如何从血亲复仇演化到有法可依、从你死我活演化到合作共赢、从暴力冲突演化到谈判与博弈;更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完善的人,一个有人性、有底线、能想他人之想、共他人之情,但也有着立足于世的智慧的人。最后的最后,简单谈一谈我看过的日本动漫的共性。-一个“欧洲”的布景-“没有什么时候是安全的”-激烈的对抗情节,战争创伤-情感充沛,近似于“高敏感”人群眼中的世界-对“敢死队”精神的迷恋-在读者中,会激发关于立场的争论这些,也许可以归结为“大和灵魂,世界胸怀”,追溯至日本所处的地理格局与19世纪被迫打开国门以来那段动荡的历史。理解了这些来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狼之口》会选择呈现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日本作者对瑞士这片土地情有独钟了。- 上一篇: 邓县卤肉那一家好吃
- 下一篇:路费好贵 都没钱回家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