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韩城:六老韩城寻宗行(游记)
2024-10-08 13:37:02 / 我要吐槽(三)故国寻踪公元前641年,梁国被秦所灭,梁国被改称为少梁。战国时诸侯混战,少梁曾为魏国所占,公元前354年复为秦国所有,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少梁被改称夏阳。梁国灭后,子民因不忘故国而改姓称梁,梁康伯因此被后世尊为夏阳梁氏之始祖。根据有关资料称梁国都城在今韩城芝川镇一带,那是我们始祖建国之地,那是我们梁姓根源之处,那是梁姓子孙梦魂萦怀的地方。寻找古梁国都城遗址是六老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出发前,通过网上我们已经知道在芝川镇内立有一块“梁国都城遗址”碑石。昨日在老城区游览时,高师傅就曾经多次为我们打听该碑石之位置,可惜皆无人知晓。特别在城隍庙内遇上当地旅游部门几位工作人员,他们也很热情打电话向有关同事询问,但也得不到确切的答复。虽然略有惆怅之感,但我们却抱定“踏遍少梁人未悔,不见碑石心不甘。”的决心。用过早饭,我们驱车往西少梁村而去。路程并不远,大概只有10公里左右。一座《东少梁村》的标志性照壁竖立在村路之旁,表明这就是老祖宗的故地。由于壁上杂乱地贴了不少布告,广告之类的纸张。我们水洗手撕,从二千里外而来,在老祖宗古里清理“牛皮廯”,亦不失佳话韵事一桩。按照有关部门的计划,东少梁村已经纳入“改造”范围,不少村民已经迁往别处,留下多是破旧的,甚至可称为残垣败瓦的房子和一些老人。他们看到我们几位陌生老头,似乎有点奇怪,也主动与我们答话。当知道我们来意时,更是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可想而之,像我们几个千里来这里寻踪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很幸运,当我们向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打听古梁城墙位置时,他也显得十分兴奋,自动为我们带路。黄先生说,这里其实没有姓梁的人,梁城墙虽然就在山后,但知道它的人也不多,因为它已经不被人们所关心。车往后村转了不远,来到一片当地人叫“塬”的高地,数百米古梁残城墙断断续续横亘于长满玉米的庄稼地之中。我们高呼,我们雀跃,我们赞叹,我们沉思。有史书记梁康伯“好土工,治城沟”,因而被划入“暴君”之列。春秋时强食弱肉,梁国只是一个弱小的“伯国”,夹在秦、晋等大国之中,为了生存,不筑墙拒敌,岂不任人宰割。墙以土夯,虽年代久远,雨蚀风侵,已经变矮变窄,但能保留下来的还非常坚实。传说修筑城墙时累死了的民工,就与泥土一起即时夯埋墙中,故有时在大雨冲刷过后,残墙会露出几块白骨。这是二千多年前祖先为保卫国都,用血肉筑起的城墙。塬上野花点点,千奇百艳。城墙下除种植玉米外,还有作为村民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的花椒。用指甲在花椒果皮上轻轻一划,放入舌上一舔,不算辣,但麻舌之感,久久未能散去。六老中以老嘢年纪最大,体力也最差,出发前四天还到过医院,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作过检查。但面对此情此景,老嘢还是在兄弟协助下手脚并用地爬上残墙高处。放眼四望,莽莽苍苍,梁山西峙,黄水东流。回想二千多年前这里群雄争霸,忽然似看到刀光剑影、弥漫硝烟。心中自然涌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古句。由始皇并六国而一统,再想到海峡对岸的炎黄子孙,想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老嘢一时兴起,胸胆开张,对着秋风而歌《故国秋梦》:秋初六老访韩城,梦听黄河击浪声。垒土围墙严布阵,疏渠引水计行兵。家亡尚记梁山恨,国破难忘故里情。古往今来多少事,英雄成败任由评。同行中兄弟称“石湾公”者,随口以李白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和之。为了寻找都城遗址碑石,我们别过王老先生,继续往西少梁村而去。塬下低处,有荷塘大片,时值初秋,南国的荷花已经梗枯叶谢,但这里依然是叶绿花红,实在给我们一个不小的惊喜,再赋得《东少梁行》七绝二首:少梁塬上野花迷,村外荷塘映日晖。树鸟枝鸣迎客至,原来子姓觅宗归。同行结伴探幽程,野旷秋风雁叫声。土垒残垣连断续,乡人指是古梁城。
只一阵子我们便到了西少梁村,一座标志性牌坊就在公路旁。我们下车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听故都城碑志石的下落,只是许多村民也无从指引。当我们正在纳闷时,一位中年妇女凑过来,看见我们手提电脑中的照片,她居然大声高兴地对我们说:“不远,不远!沿路往前走,过了路桥就能看见了。”连声道谢后,我们便即刻上车,不到1公里,果然看到一块碑石,乱草将它遮掩了大半,不是我们专意寻找,来往行人或车辆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扒开杂草,碑石清楚地刻着“韩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梁国都城少梁城遗址”铭文。到了,看到了!这便是2000余年前的古梁国的所在地,这是我国夏阳梁氏根源之处。据有关部门经考证,春秋时古梁国以今芝川镇为中心,跨域龙亭镇,共有东、西少梁等十多个自然村。少梁城南紧靠龙亭塬上的魏长城,西至瓦头村村西堡安塬头,东北至东少梁塬上的梁家城遗址,北至西少梁村北,城墙总长11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我们刚刚在东少梁看过的就是其中一残段矣。这里有残存的城墙,这里有由现代官方新立的石碑,这里就是古梁国旧地,这里应该是我们凭吊先祖的地方。六老除去碑石前的乱草,合手礼拜。当老嘢以清泉代酒洒在地上时,心胸若震,眼睛湿润,双手微抖,是高兴,也是寄托一点哀思。此行的目的终于达到,此行的心愿终于实现。老嘢口中再次念念有诗曰《凭吊古梁国都城遗址》:寻来碑志路桥西,满目蒿蓬过膝围。酹以清泉聊作酒,心香敬上恕愆违。最后六老步入西少梁旧村,一样是颓墙败瓦,老嘢捡得瓦当一块,虽大约只有是百年之物,并非是古梁遗旧,但足可以证此行。(未完)
欢迎宗亲再来韩城!
读完了,我是西少梁人,13年你在贴吧发个帖子问下我直接就给你指到位了,
韩城现在梁姓大部在昝村镇一带跟白矾村
想联系吧中韩城姓梁兄弟。有事求帮忙。
楼主姓梁?
楼主可是梁启超后人?
(四) 风追司马汽车进入韩城地域,六老就被山塬上“文舞韩城,风追司马”的巨幅标语所吸引。韩城是梁姓的发源地,司马迁在其史著中,对春秋梁国的记录达8处之多。如:1.《史记》“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梁,嬴姓。芮,姬姓。2.《史记》:“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括地志》云: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古城,古少梁国。《都城记》云:梁伯国,嬴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3.(《史记》:“二十年,秦灭梁,芮。梁、芮国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4.《秦本纪》“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子圉母,梁伯之女也。”5.《晋世家》:“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其女妻之,生一男一女。6.《晋世家》:“梁伯好土功,治城沟。”7.《晋世家》:“十三年,晋惠公病,内有数子。太子圉曰:‘吾母家在梁,梁今秦灭之,我外轻於秦而内无援於国。”8.《十二诸侯年表》,晋惠公十年为公元前641年,在晋表下方的秦表秦穆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内记有“灭梁”,与《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这些记载可能存在一些差错,但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老祖宗的重要参考。司马迁生于韩城,死葬韩城。我们梁氏后人既然来韩城寻宗,岂可以不谒拜这位“史圣”的祠墓呢!离开西少梁,高师傅先带我们到与芝川镇接壤的嵬东乡徐村,此乃司马迁后裔聚居的地方。车到徐村,我们立即领略到司马遗风的韵味,此处一砖一瓦无不反映受司马精神的影响;村民们一言一行莫不流露出他们对司马公深情的爱戴与怀勉。这里有《汉太史遗祠》,有《司马书院》,有司马家族墓园,还有其他遗迹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除书院作为学校外,其他的都是斑驳剥落,甚至有点趋于破败的景象,看来到这里游览的人不多,当地有关部门实在应该加大保护的力度。村民以司马后裔为自豪,很乐意与六老交谈。如果你知道他们并非姓司马,而是姓“同”和姓“冯”时,不必感到惊奇,因为其中是有一段“古”的。虽然司马迁本人曾历经磨难,但“三国尽归司马懿”后,司马氏当是风光得很。东晋末年,刘裕夺得政权,他要残杀司马皇族以绝后患。在洛阳与司马皇族聚居的司马迁后裔,为免牵连而姓分司马,长房改“冯”,二房为“同”,仍隐藏着“司马”之意。他们返回原籍,在韩城高门原上重建家园称“徐村”。“徐”者,双“人”旁“余”,意为余下两房人也,且“徐”、“续”同音,则作后续有人之解。如此巧妙之为,实无愧是司马公后人的才智。现在的《汉太史遗祠》,供奉着冯、同两姓先祖牌位。两姓和睦相处,过去一直保留着“冯同不婚”的习俗。中午,我们继续“风追司马”之行。路上两旁是大片的苹果树,果农得知我们的“来头”主动送上大堆苹果,让六老品赏到出于司马公故里的爽脆清甜的特产水果。返回芝川镇,在一家食肆用餐,吃的是一种叫“羊肉胡卜”的面食。坐下后,店员先为每人递上一碗羊骨汤,味浓不腥,口感甚佳。至与“胡卜”之名何来未作考究,但应该与“胡戎”有关吧!老嘢想象连篇,以为不知是否当年康公兄弟北征西戎时,抓获了西戎俘虏,是他们带来的胡人风味吧!司马迁祠墓坐落在芝川镇东南,依山而建,梁山西枕,芝水潆洄,开势雄伟,当是韩城重要的景观。司马迁的远祖是上古颛顼时的重黎氏,主管天文历法的工作。周宣王时,重黎氏后裔休父入朝为官被任命为大司马,因有战功,被赐官职为姓,此即司马氏的起源。周朝后期,社会动荡,司马氏家族流散,其中司马迁所属一支,大约于公元前621年流入秦国,定居于原是梁国的少梁邑,即今之韩城市南。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亦即梁国灭亡约500年之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西汉太史令。迁本人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20岁后历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后来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9年,汉武帝名命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兵抗击匈奴。李陵在援兵不到,矢尽粮绝的情况下兵败被俘。消息传到长安,百官都在诋毁李陵,认为是有损国威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与众不同,以为李陵在得不到后援而兵败被俘,乃不得已之无奈,他还是想寻找机会效报国家的。司马迁敢于秉公直言,却遭到汉武帝以“诬罔主上”之名被打入大牢。后来,有传言李陵替匈奴练兵,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因此事定为死罪。按当时律例,司马迁有两种方法可换免死刑:一是缴纳五十万钱续命,二是接受宫刑。作为薪俸有限的清贫史官,第一个办法司马迁是无法实现的。他只能受死,但他又以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父亲交给他撰写《史记》的伟业,他毅然自请宫刑,保留性命,忍受着一种别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公元前96年,50岁的司马迁获出狱,被任为中书令,以刑余之身,忍辱含垢,幽而奋发,五年后,即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巨篇。司马迁并不是怕死之人,他是为写《史记》而活着,这就是“史圣”精神之所在。我们穿过初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936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曾拨款重修的芝秀桥,拾级攀登,穿过《高山仰止》的牌坊,越过《史笔昭世》的山门,到达太史祠山巅,进入祠内向史圣鞠躬行礼,以表尊敬与仰慕之心。我们不是为看风景到此一游,我们留心着这里多尊碑石,希望从中获得有用的史料。为看清楚一块石刻的内容,六老用备作解渴的矿泉水洗,用纸巾刷,笔录,拍照,可谓出尽“法宝”。几位“白头公”的举动,感染了其他游客,有的还递过来他自己的矿泉水。祠后高台就是太史公墓,呈蒙古包样,墓前有“汉太史司马公墓”碑石一座,墓顶长着一棵巨大的古柏。为什么司马迁墓会修成蒙古包形状呢?根据祠内碑文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因目睹太史公墓石破散裂,敕令以砖砌重修司马迁墓冢,因此便变成蒙古包风格。《史记》中记有《匈奴列传》,才使老祖宗有史为记,又为了统治汉人的政治需要,忽必烈尊崇太史公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原路下山,途中突然发现一株草本植物,从护路砖墙罅内长出,叶子青绿,并结了许多花生米大小的紫红色果实,晶莹圆润,十分可爱。请教园区内的当地工作人员 也说不出它的名字,显然只是一株野草。老嘢说:看它在如此干旱恶劣的环境下也能长得如此秀茂,就称它为“圣域玛瑙”吧。同行者无不称是。大小不同的卵形路石因长期被到此朝拜的人脚下磨刷,甚为光滑,也可以看到车轮子压成的痕迹。想到司马公的一生,想到那株顽强的“玛瑙”,不禁记起司马公曾引用过的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谚,今日能到此一睹“圣域”之辉,实乃一大幸也。走着,走着,占得《谒太史公祠墓》二首:梁山承后壮,芝水绕川前。拾级扶藜上,凭高一吊然。书读万千卷,豪游过百川。刑余冤未雪,滴血著宏篇。高师傅真是一等好人,看到时间尚有余,主动带我们到马陵村,再看看韩城地区保存得最好,最长的战国魏城墙。古城墙巍峨耸立,烽火台依稀似见,此亦是秦魏国界之分。煞时间战车滚滚,战马啸啸,再一次涌现眼前。六位老人通过时光隧道,彷佛回到了二千年前。
糊卜,大概是糊薄之意。因为做法是将很薄面片烙糊,而后切成面条状。二是韩城方言里“卜”有“烙”之意,韩城人常说的“卜馍”,就是烙饼之意。
韩城到郑州有大巴吗
(五)梁村探秘此行之前,我们就已经了解到韩城市南,东西少梁一带并无梁姓聚居地,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梁姓是在梁国亡后,往外流散的国民,为怀念故国才改为梁姓的,但在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昝村镇内,黄河西岸的台地上却有一座叫梁带(代)村的梁姓人聚居村落,故拜访梁带村是六老此行另一重要的目的。9月7日早上8时半,我们便来到梁带村。首先拜会了村党支部书记梁春祥宗长,并代表广东梁氏文化研究会向梁带村兄弟赠送了《千乘侯祠全书》、《广东梁氏风采》等资料性书籍,然后一起到村口一座叫“武德门”的古寨城楼前合影留念。据介绍,梁带村的始祖是明代时从南京迁过来的,城楼叫“武德门”是因为他们祖上出了一位武德将军而得名。春祥宗长陪我们进入古村参观,这里有新建村屋,也有过百年甚至时间更长的已经破败的古宅。无论新居旧宅,都散发着耕读的传统文化气息。村东端黄河滚滚,一些有相当年代的古砖作为垃圾倒在岸边,老嘢深感可惜。2005年,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古村突然备受外界关注,原因是在他们的庄稼地下发现了大片的古墓葬群。考古界闻风而至,盗墓者蠢蠢欲动,而国家则派出一支武警部队驻而守之。经过大面积勘探后,梁带村及其附近共发现两周墓葬8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2006年5月开始,韩城考古队对19、26、27号大墓和一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其丰硕的发掘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开始时,人们以为这有可能是梁国贵族墓地,但随著出土的青铜铭文中数次出现了“芮”字铭文,大墓为周代芮国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对于芮国的位置史书记载亦不尽统一,一说是在山西芮城,一说在今韩城以南约100公里的大荔县及附近,对这片墓葬群“国籍”的确定似乎尚有研究的空间。春祥宗长领我们到梁带村出土文物展览馆,可能是时间尚早,大门还未打开,而且以武警战士把守。但对我们这几位来自南国的梁氏后人格外关照,除免收门票外,馆里一位文史专家蔡先生还专门为我们讲解。大片的墓葬只是作了甚少数的发掘,现时展出的又只是出土实物的其中一部分,但已经足以令人极大的惊喜。玉琮、玉圭、玉璧件件精美。一块“玉猪笼”,属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5000年,器型巨大,保存完好,高14厘米,为全国同类古玉中最大、最完整之物。一件人龙合体的玉器晶莹剔透,被认为是全国孤品。为数不少的黄金饰物,其成色竟然达到98%,足见祖先的炼金技术之高精。鼎、钟、簋等青铜器包浆黑古,纹饰清晰,不能不被古人的铸造工艺所折服。一件高50厘米的带盖铜方壶,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对着展橱中的六只青铜簋,老嘢当即与蔡先生进行探讨:“簋”是中国古代商朝至东周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我们广府人,以前喜庆盛宴称为食“九大簋”,说的是有九个菜式的高规格筵席。三千年前后一“簋”相通,广府文化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簋”乃其中一证也。高先生即表同意,他也以为在广府语言中还可以找到一些古代黄河流域语言的特征。我们到韩城寻宗真的没有走错方向。对于墓葬群“国籍”问题,从目前出土的实物分析,多数学者以为基本可定为是芮国遗物。当年芮国与梁国是甥舅关系,即芮国太子的母亲是梁国人,公元前641年,秦国灭梁后,秦出征与晋作战时还要向芮国借路,如此麻烦,干脆就将芮国也灭了。由于在少梁一带,未有发掘出明确的梁国贵族墓葬,也有人怀疑,因梁国地域相对处于芮国下游,黄河水患可能屡遭水淹,不利于墓葬,便将先人骸骨葬到实际不很远的,相对地势较高的芮国去。由于目前只是小规模发掘,谜团可能还要等更多出土实物的考证才能彻底揭开。春祥宗长热情地邀请我们在梁带村午膳,由于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看更多的地方,与蔡先生等合影之后,六老便开始该日下一站的行程。
顶十赞!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