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东兴 / 正文

东兴:范家屯马市大车店 十八家大店

2024-10-03 20:32:23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解放以前,范家屯(二站)马市号称第一大马市,当时全镇共有18家车马大店,即四海栈,鸿兴昌,林家店,史家店,鸿增店,广发和,东顺祥,东兴栈,广顺长,三升栈,四和裕,万德栈,日增盛,义兴盛,福顺店,福兴店,福升达,义和店。这些店主、经纪人、马贩子等一起操纵着马市经济。

范家屯牲畜交易市场位于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该市场形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骡马集散地。市场占地2.14万平方米,为庭院式市场,34排石柱钢管结构的拴马桩,可同时栓系1 500匹(头)牲畜。1988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排名为全国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每年入冬至开春为交易旺季,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十几个省市的一百多个市县的客商云集范家屯,交易十分活跃。 日上市牲畜1 500多匹(头),年平均成交1.5万多匹(头),成交额500多万元。

牲畜交易市场吉林省的牲畜交易市场,历史较悠久,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就设有牛马市。新中国成立后,牲畜市场进一步活跃。加强对牲畜市场的领导和管理,通过交易市场做好耕畜调剂与供应,稳定牲畜价格,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加强牲畜市场管理,保护合法交易,取缔投机活动,省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发布了《吉林省牲畜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对牲畜交易的地点、手续、证件、参加交易的单位和人员、交易价格和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次年3月,全省在已有的84处牲畜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又建立了15个较大型的牲畜交易市场和74处临时或季节性的牲畜调剂市场,年上市牲畜12.5万多匹(头),成交2.5万多匹(头)。“文化大革命”时期,牲畜交易市场也受到限制,全省减少到28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牲畜交易市场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93年,全省又发展到164处,全年成交牲畜11万匹(头),成交额9 082万元。其中较大的牲畜市场有公主岭市范家屯牲畜交易市场,年成交牲畜1.5万匹(头)。东丰县那丹伯牲畜交易市场,每逢三、六、九集日,上市牲畜1 500匹(头),该市场与全国152个市县的牲畜市场和牲畜贩运户建立了信息联系,向购销客户提供8 700多条行情信息,有200多牲畜贩运户为牲畜交易市场引缺泄余,每年从外地贩运进牲畜9 700多匹(头)。

民国时期1911—1931年这一时期,山东、河北等地移民继续大量涌入。在开垦荒地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大量饲养,繁殖畜禽,使农耕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到1930年马存栏58. 1万匹,牛存栏36. 6万头,骡存栏29.2万头,驴存栏13.4万头,猪存栏235万头,羊存栏22. 5万只,比1915年马增加1. 5%,牛30%,猪87.25%,羊138.6%,这一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牲畜和畜产品交易比较活跃。开始在公主岭、范家屯出现了牲畜交易市场,在吉林、大安、洮南、扶余等地有了皮张和毛皮加工厂。这时有大量的马、牛、猪、猪鬃、肠衣、禽蛋等畜产品出口国外。民国期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北地区政权为奉系军阀所控制。为了支付军费开支,大量增加税收,养畜按头收税,损害了农民养畜积极性,畜牧业生产日渐衰落。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积极准备抗日。为了增加军队实力,1928年11月开始兴办东三省陆军军牧场,进行改良马种,繁殖军马。1929年9月改为东北陆军军马场,由辽源迁至洮南,引进和饲养种马1 800匹,开始了马的品种改良。

七、马市交易民俗马市,即马匹交易的市场。据明代史料记载,东北地区永乐年间开原、广宁等处始开马市。当时马匹交易等价物规定:辽东用米、布绢;大同、山西等西北有金银,统称为金帛茶盐市易。此后四五百年间,随着王朝更迭、军阀混战,俄、日等列强入侵,农业、交通的发展,东北马市北移,逐渐兴旺,而且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马市———范家屯马市(在长春郊区),并由马贩子、马经纪、店掌柜等与马市、马店行业相关的各种人员组成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职业集团———吃马行的行帮,虽无专门的师承,却也代代相传,势力逐渐扩大。到民国、伪满及“乱巴地”时期,几乎军阀、马贼、郎中、警宪吏特等三教九流、社会各界都受其影响,都从中产生过知名人物,如著名东北军阀张作霖、吴俊升等。在自身发展和与各种势力交往进程中,围绕马市所组成的特殊职业集团,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行业用语(切口、隐语)、行帮习俗及行业技能,在交通运输商品交易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构成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据张徐多次踏查现存马市,采访在世的当年开过店、贩过牲口、靠过集的各类人员并参考诸文献典籍,整理出关东第一马市风俗,作为专题民俗文化材料,予以转述。

(一)关东第一马市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原地区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金帛茶盐互市交换马匹远在商代就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但那时交易限于西北地区,隋至唐代,仍以突厥马及山西以北的蒙古马为主。直至永乐年间,才于辽东设三马市(两个在开原,一个在广宁)以米、帛、绢易鞑靼马(即女真人牧养的马),关东马市文化滥觞于此。有清一代,入关前,大力与明朝开展马市贸易,连以后最著名的人参市场,最初也是依托马市才复以交易的,所以现在岁数大的东北满族人仍管集市叫“马市”。入关后,清统治者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马市自然也就关闭了。但由于少数地区农耕之需,民间仍然存在少量的马匹买卖,只是构不成有规模的市场,不能形成依靠市场生活的职业马贩子这一行。开禁以后,由于本地区农业开发的需要,尤其是“南满”、“北满”铁路的修通,使得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因此,各地贩马老客便相中了这块距蒙古马产地近、本地又产马、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盘,纷纷前来贩运,逐渐形成了范家屯(老二站)马市、海城马市、瓦房店马市等著名的关东大马市,其余散在各地的小马市几乎每地都有。在众多马市中尤以范家屯(二站)马市最为著名。自前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每个时期都逐步扩大发展,南北老客遍及华北、西北、东北各省市,号称“关东第一马市”。又由于范家屯马市处于当时吉奉两省军阀势力两不管的位置,所以给马市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各种货币如奉票、吉大洋、永衡官帖那里都可以流通和兑换;第二,由于是两不管地区,所以买卖双方都可以不报税。这两条是促使范家屯马市逐渐发展成关东第一大马市的主要原因。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