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邳州 / 正文

邳州:西汉庄,真的和西汉有关系!

2024-09-30 23:18:51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阳谷县西汉庄文献记载,1990年时期,我国全国的村庄数量有377.3万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根据2021年的数据,全国拥有691,510个行政村和大约236万个自然村。30年间,自然村减少约141万个。村庄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策类的合并搬迁,二是村民自发向城镇集中。村庄,是文化遗留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村庄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千年,乃至更远。尽管村庄的消失,是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客观趋势,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尽量去挽留,去探寻,去记录。在山东省阳谷县,就有这样一个值得被珍视和记录的古老村庄,如一颗熠熠闪耀的宝珠,静置于县城西部。阳谷县以《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地景阳冈和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而闻名于全国,这已经是一千年前的故事了。其历史可以追溯的更为久远,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阳谷县,属济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阳谷属济北郡。再往前者,亦有许多典籍、故事、传说可见其踪迹,如传说早在4500年前,舜帝女儿仪狄就曾在此酿酒;典籍记载,阳谷春秋时属齐国,因在谷山(汉代称谷城山,今称黄山)之阳而得名;及远古时代涿鹿之战,黄帝擒杀蚩尤后分尸而葬,首级正是葬于此地,现有蚩尤冢为证。而镶嵌于古老阳谷之上的这颗宝珠,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西汉庄。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观其名,让人不由得首先想到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现存的两百多万个村庄,其名各出渊源,有依姓氏、有依位置、有依建筑等等,张庄、王楼等村落名字几乎每个县都能找出几个来,但以朝代命名的村庄则数量不多。那么冷知识来了,山东阳谷的西汉庄是全国唯一一个叫西汉庄的村子!西汉庄航拍图据传,西汉庄乃是西汉建村,后遭兵毁,相传黄石公(魏辙)当秦乱之时隐于谷城,后遇张良于圯桥授以《太公兵法》,帮刘邦建帝业。圯桥正在村前,后有人认为西汉定鼎肈基于此,故以西汉命庄名为西汉庄。上网查了一下,河北正定县倒是有西汉村、东汉村,但其村名起源更倾向于境内有韩河,以河为界东西分,所以也称为西韩村、东韩村。这里又涉及到村与庄的概念区别,在汉语中,“村”强调的是人们的居住地和地域概念,如同田园画卷般恬静而美好。而“庄”则更侧重于产业、田地等经济概念,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繁荣的庄园或农田。所以西汉庄最初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是谁先居于此修建田亩庄园,而后延续千年的呢?这就要讲一下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张子房了。张良作为汉初的杰出人物,其人生经历和故事自不可少,比如他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均为韩国宰相;曾东方拜见沧海君,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佐策刘邦,抢先项羽入关中;还有鸿门宴上的智勇无双,与韩信联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其生平有太多传奇,不再一一赘述,今天只浅浅讲一下张良与西汉庄。前文有述,张良曾于此地遇黄石公,经受几番考验,获授《太公兵法》,而后成长为一位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谋士,这是张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后来刘邦和张良相遇,张良忠心耿耿,给刘邦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次救刘邦于水火,最终共同开创出一代伟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良,没有圯下进履,就没有刘邦的成功,更遑论打下汉朝一片江山。所以,西汉庄名副其实,当得起西汉之名。西汉庄圯桥进履许多喜爱历史溯源,而又十分严谨的朋友可能要提出一些疑问,比如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里说道:“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就是著名的圯下拾履,也叫圯桥进履,或圯桥三进履。我们既然考究张良与西汉庄的联系,首先就要直面“下邳”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睢宁县。如上,《史记》里既然已经明确说明张良是在下邳遇黄石老人,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吗?但《孟子·尽心下》亦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黄石公之所以被冠以黄石名号,主要还是因为《史记》里这句“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而后《史记》又载,张良“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这位黄石老人也是个老神仙,传说他活了一百多岁,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与鬼谷子齐名。传说,《青囊经》、《素书》、《太公兵法》都是其所著,他通晓天机、地脉、人道之学,多被称为“神人”。黄石公自从下邳与张良分别之后,即去游四海,曾乘桴溯江而上,隐居黄石市的西塞山桃花洞修炼辟谷法和导引力,最后身轻若燕,羽化而成仙。故西塞山古称黄石山,由黄石山才演化成今天的黄石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经其北,即黄石矶也,…… 山连径江,则东山偏高,谓这西塞”。也有其他说法如他曾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究竟是因黄华洞才称他黄石公,还是因黄石公才有黄华洞的命名,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那么张良到底是否在下邳遇见的黄石公呢?笔者认为,是有这种可能,但也有其他可能。在《史记·留侯世家》的最后一段,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即曰:学者大多都说没有鬼神,然而却说存在有灵性的物质。至于像留侯所见到的老头给他书,这也可以说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司马迁对“黄石公”这个人的真实存在,或对于是否发生过张良“圯桥进履”这件事,是表示怀疑的。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名人士都经常干的一件事——给自己编故事!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这就让跟随起义的人相信陈胜必定能成大事,跟着他干有奔头。刘邦也干过差不多的事儿,那就是妇孺皆知的“高祖夜醉斩白蛇”,包括他媳妇吕雉后来也给他编故事,刘邦斩蛇后藏到芒砀山深处,别人很难找到他,但吕雉给他送饭,每次都能准确又准时地找到。大家觉得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吕雉说:“你在的地方头上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总能找到你”。这件事的结果是,沛县的老百姓知道后,认为刘邦头顶有皇贵之气,于是许多人都来归附刘邦。这样看来,张良给自己编一个下邳桥上遇见神奇小老头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毕竟高祖皇帝也是这么干的。刘邦斩白蛇毕竟最终大家只是看到了一块黄石,所以张良有没有在下邳桥上遇到神秘的黄石公,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们回到《史记》提到的除“下邳”外的两个地点——“济北”、“谷城山”。那么济北谷城山在哪里呢?《山海经》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晋郭璞对此注曰:“在济北谷城县西,黄石公石在此山下,张良取以合葬尔。”若是依“南望伊洛”来看,谷城山应是在今洛阳一带,但博学多才的晋人郭璞也确实指明了谷城山是济北谷城山,而不是可以望见伊洛的谷城山。《水经注》载:“谷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张良)期处也”。明万历《兖州府志》载“黄山者,谷城山也”。明朝及之后关于地名记载日益清晰可考,“济北”即济水之北,“谷城山”亦称“黄山”,在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而现在的阳谷县城,正是处于平阴之西南。阳谷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东阿置县,“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春秋时属齐国,因在谷山之阳而得名。而阳谷历来有“三山不见山”的说法,“三山”即:阳谷城的谷山,定水镇的蛇山,安乐镇的黄山,皆为缓岗。《阳谷县志》中有记古阳谷八景,即谷山春晓、盟台遗响、沙河雁渚、阿井胶泉、紫荆余韵、孟母祈蚕、古塔夕照、关圣铁马等八处美景。古县志对“谷山春晓”有诗咏之:新城孟店本平川,谷山原指谷城山。冬去春来草木新,鸟鸣旭日花丛间。阳谷北山张良离阳谷,离西汉庄越来越近了。来到今天的阳谷,依然可见许多与张良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据传张良被封为留侯后,曾在今处阳谷县东部的张秋镇城坡村居住。据《阳谷县地名志》载,很久以前,傅姓在此建村,曾命村名为傅庄(一说“付”)。在西汉时期,谋士张良辅高祖刘邦成帝业,被封为留侯,并于此地筑坡加封之。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 年),张良城建至中途,有一风水先生至此,说在此动工不妥,挖壕会破坏风水,张良信之,半途而止,留下一个荒城坡。为纪念此事,故将付庄更名为城坡。在村庄诸多传说里,就有张良在阳谷西汉庄桥下遇圯上老人黄石公,得兵书《太公兵法》助刘邦得天下的典故。张秋镇城坡张秋镇往西,便是鼎鼎大名的寿张镇。寿张镇所在原名王陵店,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寿张县县治迁此,遂更名寿张。寿张县初名“寿良”,始置于西汉初年,因境内有寿聚城及良山(今称梁山)而得名。东汉初年,因避光武帝叔父刘良讳,更名寿张。《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猎良山”的记载。这里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不知此良山之“良”是否与张良有关。但其辖区内的纸坊村,传说是刘邦和张良相会处,因“纸坊”通“子房”,于是为纪念张良而命名。村庄传说也提及汉留侯张良,在阳谷西汉庄屺桥下得黄石公兵书,佐汉高祖破秦而定天下。后因村庄内建多处造纸作坊,易名纸坊,随着聚落扩大,分为两村,即东、西纸坊。寿张纸坊村近处有城坡村、子房村,不远处有谷城山、黄公祠,且张良留侯封地亦在周边,如此看来,有村庄以西汉为名也不稀奇了。据文献考,西汉庄先民是从城坡村西迁而来。《旧五代史·晋·高祖记》有记载,五代后周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黄河在阳谷决口。张良城被洪水淹没,其中张、陈、刘、彭四姓居民为避黄祸,提前一年西迁四十里到此定居谋生,繁衍后代。为什么要迁到西汉庄来?前文有所提及,阳谷多缓岗,地势高无积水。所迁四姓,陈姓尊汉朝陈平为血脉祖先,张姓尊张良为血脉祖先,彭姓尊彭越为血脉祖先,刘姓尊刘邦为血脉祖先,考虑到村人先祖在西汉生死之交同朝称臣,以哪姓命庄名都有失偏颇,共议以先祖生活的朝代命名西汉庄。立村后,全国已兴起崇祀前世先圣先贤的良好风气,依照国家及先圣先贤居所、葬地、建功成名地等纷纷建祠、立庙、修建标志物的先例,西汉庄在村东南小河上建起先祖偶遇黄石公的“玘上”桥,并刻石纪念;在村中心空旷之地,建起祠堂,其中有张良、陈平等文武大臣分两列配享崇祀,原建玘上桥台直到明初仍存碑,字迹尚可分辨“后周显德口福”字样。到元末时,庄内居民有张、陈、刘、彭、郭五姓约四百人。元末明初山东、河南是两军作战主战场,周边县域居民或死或逃,百户所剩不足一二。朱明王朝建立后,周边数百县几无人烟,明廷采用非常措施移民,许诺新迁移民可随意占用土地,并分给农具、种子,几乎无捐税,但以原有居民身份认领田产者,官府一概不受理。所以当年外逃的原居民换了个移民的身份回乡,一路畅通,田产、房屋重归所有。西汉庄自公元937年立庄,距今已逾千年,历经风雨,长存不衰。现任支部书记郭广才,赤子情怀,热心公益,先后为村庄改造学校、修建健身广场、建设骨灰堂,尤其自2011年起,带领群众进行棚户区改造,推动400余户居民搬离“老破小”,住上“大高楼”。如今的西汉庄,丁口繁衍、街道宽敞、商铺林立,一片欣欣向荣。考据西汉庄之由来,并非要争论圯桥是否就在此地,也不是证明张良是否真的到过这里,而是追根溯源,尽可能地留存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定居于此的先民,必定是一群敬畏历史、尊崇先贤、向往汉朝的人,也只有这样一群人,才能勤恳耕耘、坚韧不拔,延续千年血脉。注: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典籍、网络、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圯桥之“圯”出现了不同写法,如“玘”、“屺”、“杞”等,虽读音、含义不大契合,但为了尊重原文、还原民间说话,未做更正,其实都是指张良遇黄石公故事里的桥。略生感怀,附诗一首:运筹帷幄张子房,匡定天下兴汉邦。何处圯桥三进履,阳谷城里西汉庄。考古寻踪历史远,追根溯源岁月长。耕读创业传故事,信睦安居写新章。举报/反馈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