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昌 / 正文

文昌:用十年时间行善?不如先用十分钟了解一下,积功累德的正确方式!

2024-08-28 20:57:32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于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越是不计回报地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俗话说:“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起心动念无形众生一清二楚若抱着有求的心态可能被干扰,而且抱着有求的心态,别人的反馈不如意自己起了负面情绪就会减少坚持的耐心和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因此会打折扣。关于积德,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如果你做事,有某种动机,或许想让别人知道,即使你做的事再好,这也叫阳德。做阳德的事,容易做,但关键是人要多积阴德。中国古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善行让别人知道了,这叫阳德。如果一个人做善事不求人知道,也不让人知道,这就叫积阴德。阳德报得快,你做了好事,别人知道了,或者故意大张旗鼓,接着别人的称赞抑或物质的回馈就会纷至沓来。古人认为这不是积德的表现。就像赚钱和花钱一样,赚的钱接着就花了,不会有积蓄。所以,阳德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淮南子·人间训》中说:“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只有阴德才是真正的积德,阴德后面的福报大,积得久。古人主张行善不欲人知,你暗地里做好事、积阴德,虽然没有人知道,但却是真实地在积累和增长。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不让人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你的阴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得的福报也必然有余。这种福泽和福报是“有余”的。不仅在当世,甚至福泽你的子孙。我们看孔子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都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主动宣扬自己的善行,其实就已经是动机不纯了。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积德和消罪,是一个道理。善行不欲人知,意思是真正的德行,要暗地里积累和增长。而自己的罪恶要忏悔。忏悔消业障,罪恶发露出来,诚心忏悔改过,罪恶不但不会积累,反而会减轻,甚至慢慢消除。罪行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曾国藩:“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曾国藩认为,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这是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能升起人体的阳气。而一旦怀抱一颗功利心去做好事,做点好事就要别人知道、称赞,这种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他的内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己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悄悄地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那么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