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东阳 / 正文

东阳:请教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理解

2024-08-28 18:27:08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不知而不畏对于《送东阳马生序》,我实在是觉得很难让人诚心受教。但是这篇文章确实在很大的范围里流传,并且受到大多数人的称赞,甚至还激励了一部分艰苦学习的学子。也许是我不能理解文章的深意,所以不能理解这篇文章广受好评的原因,望不吝赐教。我是看到了一个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讨论视频,然后联想到我在初学这篇文章时对这篇文章有点不敢恭维的态度,因此有了兴致重读《送东阳马生序》、了解作者宋濂、了解文章提到的马生。而我重读之后,依然很难拜服《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粗糙点来讲,这篇文章的内容与 父母或者老师跟你讲述的他们小时候求学赶五公里山路、冬天没有棉衣穿、只能用家里兄弟姐妹用过的教材 是很类似的。观点也基本和父母老师会跟你说的“你们现在条件好啊,你们必须得好好学啊”相同。那么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是不够开拓的,这样的内容和思想我从我的父母老师那也可以听取到,那我为什么不先肯定我妈的高度,反而先肯定作者的高度呢?然后这篇文章也是我读到的第一篇也是少有的自我叠甲的文章,以“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来强行规定自己文章的解读的方式让人觉得有些拙劣,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借给同乡钱然后要求他还的时候追加利息,并且最后说一句“谓余济乡人以立业者,余之志也;诋我图贷资之利而假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我就不可能是贪图利息了吗?所以这一句的逻辑很差,没有什么道理,就像是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的意思,对我来说甚至有些强行规定读者理解的意味。我品味差,我就觉得这个写的不好;你水平高,你有本事让大家直接理解你。最后是我个人的读感,这篇文章的说教意味真的很浓,但又因为上面我所述的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又不够突出,就导致了我读这篇文章的感觉就是一个让我不太敢恭维的人高高在上地对我说教,然后又加上叠甲那句以及本身作者在表达的意思都在逻辑上没有解释,真的很难让人心悦诚服。抛砖引玉

宋濂就这种习气,明清惯有的

所谓序者叙也,序文这种文体本身就是记事叙述,非议论辩论等性质的论文,是直接性的陈述,总有人拿序文思想不深刻说事,请问集序、诗序、宴序、景序、赠序等,序文什么时候承载了表达思想的义务?

至於文章是否要承载表达思想的义务,一来取决于文体性质,如论文这种文体,就是表达作者思想最好的载体。二来取决于文章的性质,同样是书启体,写给国家大臣,涉及政务这样的国家大事肯定不能说空话,必须发表自己的思想见解,因此“上某某书”、“上某某启”,和“与某某书”、“谢某某启”、“贺某某启”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

我所说的,你没完全领悟到。我主要在于向你说明序这种文体的性质,不在于评论这篇文章如何。这篇序文属于赠序固然毋庸置疑的,序文的分类基本就是以上五种,无论哪种序文,本质上在于陈述,劝勉也属于通过叙事说理,无非在于向谁叙。既然你知道这篇赠序是劝勉之类的话语,那请问需要什么深刻思想内涵呢?

赠序和书启有点类似,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先夸赞韩朝宗,后在向韩朝宗表现自己,属于下陈上这类文章当中很常见的套路。而王勃的《为人与蜀城父老书》在于代人向蜀城父老祈求救济资助,初唐四杰的赠序基本也都是固定套路,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意思是,你要批评这篇文章思想不深刻,不够有内涵,首要的是找出足够的例证,证明序文这种文体具备承载表达深刻思想内涵的义务,如果序文确实具备这一义务,那你的批评就有依据,不至于落空,毕竟人家写的是序文,不是论文

为什么要你找例证呢?某种程度上,文体的性质对文章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比如诗这种文体就是抒情言志的,而赋则是铺陈体物,人物碑及墓志则记叙人物生平事迹,颂体则歌功颂德,诔文则示以哀悼,所谓的“文以载道”,不是指所有的文章都要具备“经国治世”这种思想理念,或者“玄奥精微”的深刻内涵

我们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转述给别人,是不能复制粘贴的,而是要通过各种技巧来尽可能展现实情。这篇文章首先好就好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感触与共鸣,而你的父母老师同学包括你,就做不到这样的写作水平。其次作者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不是强行规定别人如何解读,只是透露自己的心声而已,你也可以认为是叠甲;但最终信与不信就是你们读者自己的事了,他又没说只能有一种解读。最后,我没感觉这是在说教,反而是吹了一波很多人都比自己聪明,如今有了更好的条件,肯用功肯定也会有所成就。这句话有毛病吗?条件比自己好,如果学得比自己差,要么没用功,要么天资不行。最后的最后,如果换作是你,你又打算以什么内容赠序?纯写鸡汤文?

《送东阳马生序》的说教,正合于现在的也是一直以来的教育体制,出现在教材再合适不过。虽自古有“因材施教”一说,但很少有人这么做。所谓的“说教意味”,其实是人性的一种,应该正常看待。正如拾金不昧是少数可贵的品质,但现实是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你不理解《送东阳马生序》是你诚能可贵,但其受众人好评,不过是众人从众性的一个方面而已。

尊师重道,由来已久。 何关说教? 尔不能以他人之心为心, 目无师长,发此怪论,其有以也。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