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哈密:2022年清史研究综述作者 徐冉
2024-05-17 21:05:08 / 我要吐槽一、政治史(一)行政制度学者们对有清一代的职官制度与政治机构做了更为精细的考察。赵轶峰考察了清代皇太子制度的更迭。(2)何永智对清代户部军需房改称、机构性质、裁撤以及职能演变、运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考证。(1)谢乐对清代知县改教制度作了历时性的梳理。(2)胡存璐考察了清代州县官署理制度的演变过程。(3)阚红柳梳理了康熙时期园居理政的历史变迁及其与皇权政治的关系,认为康熙朝是宫苑二元理政格局正式确立的关键时期。(4)付永杰探讨了清前期地方官病假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对两广地区烟瘴缺制度的演变进行了梳理。(5)张鑫敏在清代人丁编审制度的研究上有了新的推进。(6)刘文华尤为关注晚清的政治制度与机构职能的变迁,考察了垂帘听政时期军机处职权的变化及其对光绪朝中后期乃至宣统年间政局的影响,并对清末新政导致的奏折制度快速变革进行了探讨。(7)杜佩红考察了辛亥革命前后地方官本籍回避制度被打破后各地普遍出现的本省为官的现象。(8)薛勤、康文林基于《缙绅录》数据库的统计,指出清代官员群体构成与迁转秩序具有稳定性,而清末官制改革并没有使清廷走出制度困境。(9)学界对八旗制度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刘巳齐考察了八旗在清入关前的各种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商业性。(10)德格吉日呼、刘小萌对乾隆朝移垦旗人中遣犯的迁移、特征以及清廷遣犯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1)王秀峰对康熙朝齐齐哈尔驻防八旗的机构设置及兵丁结构的变化做了细致梳理。(12)吴元丰探讨了清代伊犁索伦营的设置背景、兵丁来源、建制沿革、生计维系与驻防任务。(13)刘盈重点讨论了雍正朝时期八旗官学的完善与发展。(14)张春阳对清代八旗佐领印轴的制作颁发过程及其格式与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并指出了满文印轴的翻译错误。(15)刘国超考察了清代盛京掌关防佐领的设置与职掌问题。(16)海疆是本年度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杂志在2022年第2期组织了一组笔谈专门探讨中国古代海洋政策与海权问题。其中,陈博翼探讨了清朝的海疆政策及其与东南亚安南、噶喇吧和吕宋三个地区的联系互动。(17)王日根则对清代前期的海疆政策进行了细致梳理,认为其中体现了从自我海疆意识到西方海权观的转变。(18)胡泰山考察了康雍乾时期的海岛治理政策。(19)吴四伍指出重粤轻闽是清朝后期海洋治理的重要特征。(20)王泉伟则对清代沿海诸厅的设立与职掌问题做了探讨。(1)另外,新出版的《清代海洋活动编年丛书》对清代海洋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2)传统的河政、盐政、粮政研究也有推进。清代河政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清代大运河的治理投入了较多关注。赵珍考察了清代北运河的漕运应对与河道治理问题,(3)倪玉平认为清代是大运河管理体系的集大成时期。(4)田一平聚焦于雍正朝大运河治理及其中的机构协作,肯定了运河治理对维护清朝统治的积极作用。(5)裴丹青通过研究嘉道年间河款到工率与融销率,探讨了清朝难以根除河工腐败的制度困境。(6)苏绕绕、潘威利用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方法重建了晚清民国时段新疆的地表各灌溉指标,探讨了新疆水利近代化问题。(7)盐政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认可清代盐业管理体制具有灵活性。(8)有清一代的粮食制度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中涉及禁酒政策、粮食调控等问题。(9)
(二)科举制度丁修真考察了清代科举制度的运作成本,并对清代“科场之款”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意义做了评价。(10)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认为清代中期地方宾兴组织的大量出现源于国家因财政亏空而引发的治理成本转嫁。(11)曾志平考察了清代官府对乡闱士子的饮食供给问题。(12)梁志平指出为保证学额分配的平均,清代产生了散厅、废县置乡、分州分县设学立额的现象。(13)王学深关注到清前期的科场罢考问题与朝廷对基层管控程度密切相关。(14)顾建娣探讨了江南贡院在咸同年间的遭际,指出贡院的发展体现了太平天国战争对传统科举文化的影响。(15)张仲民考察了清末科举废除后举荐孝廉方正制度的运作及其影响。(16)张瑞龙重新考订了19世纪中国举人人数,修正了张仲礼在《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一书中的估算。(17)王月、张振国考察了清代大挑一等举人的授官机制及其影响力。(18)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会试文献集成》以及《张文达藏稀见清代科举文献汇编》这两套资料的出版为清代人物与科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1)
(三)法律与法制不少学者针对清代的刑法制度与刑罚方式流变展开了细致的讨论。茆巍通过考察清代的洗冤检验文本,认为清代有关蛊毒的法律更多地具有宣示意义。(2)而在其新著《洗冤:清代命案检验取证研究》中,他考察了清代法医检验技术与制度。(3)郑小悠的专著对清代刑名制度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梳理。(4)姜翰考察了清代锁带杆墩之法的源流,认为其推动了以监禁为核心的刑罚模式的形成,预示了刑罚变迁的方向。(5)李明、张如星探讨了清代刑部如何通过立法、修订例文等方式治理顶凶这一类疑难案件。(6)李欣荣重点关注晚清的刑制改革与监狱制度转型,对晚清笞杖改罚金的刑制改革过程与以直隶习艺所为代表的狱制改良进行了探讨。(7)郭文忠、祖浩展估算了乾隆朝发往新疆遣犯的人数。(8)清代地方司法实践亦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有多部专著出版。其中,尤陈俊探讨了清代“健讼之风”话语建构的表达性现实的特点,以及清代官方应对“健讼之风”的方式与效果。(9)他还另文探讨了州县官实际任期对明清地方衙门理讼能力的影响。(10)吴景杰通过对《大清律例根原》按语与相关档案的研究,认为清代中央掌握着实际立法权力。(11)邓建鹏指出清中后期以降,地方衙门司法实践与制度之间的偏离趋势愈发明显。(12)其对《清史稿·循吏传》的研究则表明清代地方司法滞狱重重、违法裁决的现象屡见不鲜。(13)杨松涛通过比较近代早期中国与英格兰的诉讼率,指出不同的地方权力结构导致司法制度资源配置的差异。(14)张小也考察了清代坟山争讼的纠纷问题,认为其中呈现了中国传统法理的形成过程。(15)在法制史研究理论层面,胡祥雨指出在清代法史研究中应警惕法律多元论的局限,并重视法律中心论在清朝法史研究中的作用。(16)
(四)革命与改良、政争与政党有关晚清政局与革命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厚。经盛鸿探讨了清末江苏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的源头及其发展。(17)崔志海利用美国驻华使馆档案考察了1907年发生在武汉的“丙午日知会谋反案”。(18)李皓考察了辛亥革命中东三省奉天保安会这一临时机构从革命机关到最终的反“革命”工具的演变。(1)叶舟对浙江旅沪学会在清末民初间的政治活动进行了考察。(2)不少学者对晚清乃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格局以及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研究。彭剑主张跳出“内”“外”框架来探讨晚清权力结构的问题,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权力结构呈现向三权鼎立方向发展的新变化。(3)陈玉兰通过细致的考订,证实了王韬确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4)茅海建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加入弭兵会的经过进行了梳理,揭示了翁同龢在康有为步入高层政坛、主导戊戌变法中的作用。(5)郑大华探讨了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立宪派在“民族建国”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6)周志永探讨了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士绅谭延闿的角色转换与心路历程。(7)邓华莹通过考察辛亥革命后立宪论者的国体政体观念,指出当时中国已经进入探索民权政治的新阶段。(8)潘崇对宣统二年(1910)疆臣对干路借款计划的集体性讨论做了细致的梳理,认为疆臣的会、阁讨论是近代改良主义政治试错的典例之一。(9)李莹、李玉通过比较太平军“杨萧三谕”与同盟会《讨满洲檄》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10)此外,本年修订出版的《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修订版)》是研究晚清资政院的重要史料。(11)政党与政争方面,唐论梳理了岑春煊丁未“假照片事件”的经过,指出这一事件是袁世凯、端方等人在政争中打击政敌的手段。(12)顾建娣考察了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与曾国藩在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一事上的分歧。(13)吴仰湘利用上海图书馆藏《新学伪经考》甲午签批稿本,重新梳理了《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之始末。(14)朱家英等对袁昶、许景澄“庚子上疏”中“三疏”的文本真实性、事件的生成过程做了细致的考察。(15)
(五)外交清前中期的外交关系史研究主要围绕来华使团与清廷的交涉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展开。(16)而晚清外交关系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张艳国、徐为结考察了庐山牯岭英国租借地的形成与收回过程。(17)王士皓通过探讨清政府在古巴独立后的外交应对,指出其中反映出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的程度。(18)马维熙重新探讨了庚子赔款中因还金还银的具体偿付问题而起的争执与解决途径。(19)黄运考察了吗啡进口管制政策制定的曲折谈判过程,指出其背后所体现的清政府在不平等权力格局下的外交挣扎。(1)崔志海通过对清末中美关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的考察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具有收回国家主权与利权的意识。(2)徐炳三通过重新考订义和团运动期间盛京将军增祺擅签《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这一事件,揭示了晚清官场政治的复杂性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廷对俄交涉的艰难。(3)云妍对开平煤矿案中中外各方的行动与交涉做了细致的考订与还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主流叙事框架的开平矿案图景。(4)章永乐指出1900年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对“门罗主义”的呼吁影响了美国论者对“门罗主义”的再定位,在美国“门罗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5)
二、经济史(一)财政制度及其运作有关清代财政制度的讨论中,陈锋探讨了清代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及其与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的关系。(6)毕学进等人讨论了近代中国财政分权的进程与特点,指出集权下的分权有利于实现财权事权的合理分配。(7)任智勇探讨了清代自咸同时期以来商业税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的过程,指出财税结构的转型问题是中国向近代国家转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8)魏文享所著《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讨论了晚清的财政转型与所得税立法情况。(9)他和张莉也关注了近代银行税的筹设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财政、货币逻辑。(10)关于清代地方财政制度,学者们较多地讨论了地方财政制度的困境与变革。刘文鹏、屈成对明清时期驿站财政制度的困境与改革做了详细的梳理,认为清代“原额主义”下僵化的财政体制是驿站财政运转维艰的重要原因。(11)胡雁通过对光绪中期户部实行的州县钱粮交代改革的探讨,指出当时清廷的制度更新能力无法满足治理亏空的需求。(12)肖高华考察了财政监督制度的近代转型。(13)刘雅媛以清末民初上海县城为例,考察了城市财政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收支结构。(14)赋税征收与调配问题依旧是清代财政史研究中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田赋、厘金、公债和关税等方面。陈仁鹏认为清代田赋征收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多有异化,形成了诸多非正式制度,这与制度背后的政治逻辑以及该逻辑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15)杨国安指出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赋役征收主要是以县衙中的户书、粮书等户房书吏以及乡里社会中的里书、册书等差役人员为主。(16)吴滔讨论了清代上纳布匹定价机制的发展过程,认为上纳布匹的价格蕴含着传统国家通过市场实现贡赋征集的机制。(17)刘文远通过考察清代河工加价摊征的情况,指出清代财政的重要症结在于无法为加赋找到正当化的途径。(1)厘金、公债与海关是晚清政府筹集财政资源的重要手段,依然为学者们所关注。有关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学者们观点各异。颜色、雍前质疑了视厘金制度为恶税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厘金对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复杂作用。(2)蔡杨、杨兰采用双重差分法量化考察了晚清厘金对粮食市场整合的影响,认为厘金征收既不利于相邻府间的市场整合水平,也损害了长距离贸易和市场整合水平。(3)盛海生、周晓光考察了近代皖南的茶捐茶厘,认为茶税厘革举措为缓解军需之虞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也导致华洋茶商勾结。(4)在晚清的公债问题上,刘杰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公债问题投入了较多关注,不仅探讨了现代“公债”概念在晚清时期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也对晚清民国时期国家财政制度转型过程中“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情况做了考察。(5)倪玉平对清朝咸同时期政府借债的曲折过程做了详细的梳理。(6)蔡诚、张志云分析了晚清海关税则的沿袭与改变,指出晚清确立的“值百抽五”的税则是中国近代发生关税自主运动的根本原因。(7)捐纳与捐输亦是清代财政资源汲取的重要手段。江晓成、陈惠云考察了清前中期盐商捐输的运作过程,指出乾隆朝是清代盐商捐输动机与性质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嘉庆朝盐商捐输的强制性达到极致。(8)何永智指出嘉道外捐反映出清代国家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与财政汲取能力,也体现了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角力。(9)黄凯凯认为清代两淮盐商捐输对国家财政补给无益。(10)张秀丽指出晚清的戏捐是清末学堂、巡警等新政事业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11)漕运与协饷是清代财政调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晏爱红考察了清代咸同年间江南漕粮改折均赋的过程与成效。(12)康健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民间文书《李泰远抄本路程》梳理了乾嘉时期漕运实际运作中的诸多细节。(13)廖文辉考察了咸同之际新疆地区的协饷供应危机及各方应对策略。(14)彭建、童巍雄考察了清初云南的协饷情况,指出清初滇饷协济奠定了此后清朝治理西南边疆“本省筹措加外省协拨”的财政格局。(15)
(三)货币与金融郭卫东梳理了近代中国官绅商民对外国银行在华发行钞票的抵制方式。(15)苏颂、张侃讨论了台湾银行以日本银圆统一中国南部货币的多种举措及其失败的原因。(16)刘杰对近代汉口区域银两货币市场上所通行的虚银两“洋例银”的发展、变动与消亡作了考察,认为其对近代汉口货币市场及商贸市场的发展变迁有较大影响。(1)韩祥探讨了甲午战争后全国性钱荒危机形成的原因、官方应对举措及其对城乡商业与货币流通结构的冲击,认为其是清末货币金融改革的序幕。(2)燕红忠、谢萍萍考察了传统金融市场对近代新式银行发展的长期影响。(3)张宁指出在北方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流通的民间钱票是清中叶本土金融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4)郑成林、钟钦武考察了晚清中央银行体系的构建与运行。(5)朱海城对晚清民国时期华商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实践、运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考察。(6)潘晓霞探讨了近代中国金融风潮的酝酿、形成与发生机制。(7)
(四)贸易、市场与商帮清代贸易、市场与商帮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诸如丝织、糖、林木、毛皮、麝香、造酒、药材、造砖、水产等行业都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中。(8)而在探讨这些看似零碎行业贸易时,学者们关注到了贸易背后所涉及的中外博弈、传统经济的近代转型、由商业推动的民族融合等问题。如叶磊聚焦于日俄战争后日本成立的鸭绿江采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性质,指出日本对鸭绿江林业的殖民介入程度非常有限,而本土的、由经济规律自发孕育的料栈更具有生命力。(9)李亚揭示了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桐油贸易对区域社会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10)崔继来通过对明清时期江西造砖业的梳理,指出从供砖到商品砖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走向。(11)有关清代茶叶贸易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章毅、黄一彪探讨了晚清内销茶商的季节性经营和跨地域流动,也对徽州茶商伙计的经营方式进行了考察。(12)朱英、钟元泽讨论了晚清旅汉粤商在汉口茶叶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其为汉口城市近代转型做出了贡献。(13)江泰新、苏金玉总结性地对明清时期商品与市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14)倪玉平指出,清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由内地向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转移。(15)余康指出清代两淮盐务中的引窝资本市场具备资本积累与资金融通的功能,体现了市场机制对清代盐务的重要性。(16)清代的国际市场与对外贸易研究也得到推进。王振忠利用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琼浦闲谈》探讨了18世纪的中日贸易实态。(17)熊昌锟以大东惠通银行案为中心讨论了华洋商事纠纷如何促使近代中国商法体系的确立与转型。(1)叶农梳理了鸦片战争后香港与上海的转口贸易的阶段性特点。(2)魏静怡、杨培娜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对清代中后期广东硝石输入不断增加、硝石贸易从出口转向进口的过程作了探究。(3)刘秋根、刘新龙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甘草这一北部边疆大宗药品的市场体系与国际贸易变迁问题。(4)晚清中外之间的经济博弈与抵制外货运动也有多篇成果。(5)不同地域商人、商帮与会馆的研究依旧得到学者的关注。晋商研究中,李锦彰、曹树基考察了山西当铺账本独特的复式簿记、现金流量控制和每月损益计算制度。(6)张喜琴等人对乾隆至民国晋商股权结构的演变及其推动因素进行了探究。(7)周亚、李善靖以恒隆光票号账簿为例探讨了票号账簿的归户、特征与价值。(8)张俊峰、白如镜探讨了清代山西碛口镇作为一个黄河市镇的社会经济变迁与总体发展。(9)徽商研究中,俞江《清代的合同》一书对清代合同的起源、类型等各方面内容都做了深入研究。(10)得益于徽州文书抄本史料的利用,王振忠等探讨了清代徽商在钱塘江流域从事木业经营的情况,也考察了20世纪前期旅外徽人的商业活动与社会生活。(11)孙丽、袁为鹏以晚清徽商兆成号盘单为核心资料,指出晚清徽商合伙经营与管理具有稳健性特征。(12)梁仁志通过对汉口叶开泰药店的叶氏家族的研究,指出该家族开创了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商人商业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新模式。(13)程泽时对嘉庆年间徽州婺源“寄小伙”这一合伙过渡形式做了研究。(14)周晓光、张成儒探讨了近代徽州商人在桐油贸易中经营油号的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整套行为。(15)会馆研究方面,许檀主要利用商人会馆碑刻资料,考察了清代中叶甘肃山陕商人的来源及其经营活动。(16)陈宝良、周远航考察了明清会馆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时段的功能。(17)邱澎生新著则对18、19世纪苏州出现的新兴工商业团体进行了研究。(18)
(五)近代工业与企业发展李志茗指出晚清早期洋务企业的种种弊端与其幕府管理体制有关。(19)杜恂诚考察了中国近代在华外商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代理经营制度的内容及特点。(1)张忠民考察了前近代中国合伙企业产权制度的内容、实现形式与特征。(2)李时雨关注到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在朝鲜汉江流域围绕汽船航运业所展开的博弈。(3)薛轶群的新著则聚焦于近代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国际通信网的构建与运用问题。(4)于新娟肯定了近代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中腹地乡村所起的能动作用。(5)
三、思想文化史(一)学术与思想有关传统学术的研究涉及理学、儒学、史学、音韵学等诸多内容。其中多篇论文专门研究桐城文派,涉及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后期的分野。(6)理学研究中,黄振萍对晚明清初“清谈误国”论提出质疑,认为要回归历史语境探究其出现的原因。(7)杨正显考察了清中叶阳明学如何以“经世之学”的姿态重返学术场域的过程。(8)宣燕华探讨了清初经学与理学的复杂关系,同时对余英时“内在理路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9)另外,马建春考察了明末清初回族知识界在江南兴起的“以儒诠经”的学术思潮。(10)屈宁对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嬗变及其对乾嘉史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11)秦曰龙、汪银峰考察了樊腾凤《五方元音》在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影响。(12)戚学民讨论了《续文苑底稿》的史料价值,并考察了其中有关性灵诗学的记载。(13)关于清代思想史,王东杰认为,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展现了近代中国思想基本取向从无为到理性规划的转变。(14)彭春凌考察了19世纪50年代以来斯宾塞种族进化、竞争论述在中国的译介和流行,认为知识界对斯宾塞的翻译为近代政治变革酝酿了社会气氛。(15)李恭忠梳理了从西方和日本的“万国史”到梁启超“新史学”的知识传播与话语流转过程,重现了20世纪初中国史学初创时的背景、目标与困境。(16)於梅舫通过对梁启超《近世之学术》一文的研究,指出该文蕴含着梁启超展望、组织未来中国新文化以容纳中西学术的抱负。(1)裘陈江利用新见章氏佚信考察了章太炎与孙至诚的交往。(2)概念史在思想文化史中占比不少。黄兴涛、黄娟探讨了传统的“国语”概念在清末发生的转换以及这一时期国家通用语构建的过程。(3)王宏斌梳理了晚清“外洋”一词的嬗变及其与西方领海观念输入的关系。(4)王鸿指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文明”观念具有“进步”和“政治强权”这两种悖论性内涵。(5)俞祖华考察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演变。(6)李帆对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相关表述进行了梳理。(7)顾少华关注到华盛顿在美国建国历史叙事中的形象转变及其与清末革命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8)
(三)文化交流韩琦考察了在欧洲数学知识传入后,明清士人对《周髀算经》的定位与解读。(14)周理乾揭示了清初历法之争中所体现的西方传教士、中国儒家保守人士、回回科天文学家以及皇帝之间的政治博弈。(15)柯卉以《额哷马尼雅语》与《德字初桄》为中心考察了中德语言的接触历程。(16)杨瑞关注到“法系”一词的发端及其在20世纪初引进中国后的发展历程,指出法系知识生产与演化背后的法律与政治文明新陈代谢问题。(17)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不少学者关注清季国人的知识认知问题。邱志红梳理了近代国人对新西兰的认识的演变。(18)谭丹关注到了在西学传入的背景下,近代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发端与演变。(19)也有学者探讨了近代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问题。崔华杰讨论了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揭示了中国历史在英语世界的形成过程。(20)刘彦考察了19世纪俄国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问题。(1)
(五)文化传播本年度有不少关于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清代的出版文化、书籍生产流通、书籍市场等问题。(9)张婷著《法律与书商: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分析了清代法律知识的商业出版与传播,以及其对司法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冲击。(10)蒋建国从书籍阅读的角度,探讨了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并将其影响称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11)陈灿彬将清代嘉兴府士人给朱彝尊《曝书亭集》作注及其出版流通、阅读接受的过程称为“诗注再生产”,指出这一过程是不断更新的。(12)陈拓探讨了嘉道时期天主教会在北京的书籍刊刻活动。(13)有关近代报刊及其舆论导向问题,黄飞考察了中法战争时期《申报》对“清流”与洋务派争论的舆论参与及其立场变化。(14)石希峤对清末督抚大规模收购民营报纸的舆论运作策略进行了探讨。(15)
(六)文献研究韩超对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群书校正》的真伪及其价值进行了细致探究。(16)王嘉川、夏芷晴考订了浦起龙校勘《史通》时所用的诸版本。(17)本年度有多篇研究《四库全书》的论文,其中苗润博细致梳理了清修《四库全书》中纪事本末类的设立过程及其概念、范畴演变,反思了重大学术史变革背后的时代因素。(18)琚小飞对《四库全书馆校档残本》中所呈现的《四库全书》早期编纂的相关史事及四库馆纂办书籍的细节进行了研究。(1)李振聚考察了四库全书馆誊录档册。(2)陈腾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郑师愈退轩本《吴梅村先生诗集》进行了比勘与考证。(3)吉毛措对清代嘉绒土司馆藏藏文文献内容与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研究。(4)李勤璞考察了藏文写本《西藏驿站表》的内容、真实性与价值。(5)
(七)宗教信仰本年度的宗教史研究中,赵新平、王超宇考察了明清五台山境域修庙“善人”群体构成及善举。(6)邵佳德探讨了近代中国“佛教”概念的重新发明如何影响了宗教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佛教徒的信仰实践。(7)陈泳超考察了明清时期以神道之名为题的宝卷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8)李贵海对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究。(9)
- 上一篇: 额,冷门球员菲利普手搓单排混了个国2,这运气没谁了。
- 下一篇:新藏线穿越求旅游搭子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