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汝州 / 正文

汝州: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为今汝阳县前身考辨

2024-05-08 06:08:41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为今汝阳县前身考辨张玉桥 临汝县是豫西著名古县、大县,其与今汝州市虽然有直接传承关系,但追本穷源,并非在今汝州市境内土生,历史上第一代临汝县——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在今汝阳县境内出现。今汝阳县的前名虽然为“伊阳县”,但其前身却是唐先天元年(712年)临汝县。临汝县自唐先天元年(712年)在紫逻川内建立到贞元八年(792年)迁往东北方向的李城驿(今临汝镇),在今汝阳县境内履行其统治职能长达80年整。这段史实事关汝州、汝阳两县(市)古代建置,但旧编《汝州志》、《伊阳县志》记载有缺,新编《汝州市志》、《汝阳县志》未作缜密考证,均把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80年的历史移植在贞元八年临汝县的治所上,从而掩盖了临汝县的源头,造成了临汝县始于今汝州市境内的临汝镇、汝阳县在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伊阳县之前无县治的两个误区。志书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真实性,为使续修的《汝州市志》、《汝阳县志》不再以讹传讹.笔者特借续志编修之机,史海钩沉,以还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真实面目。 一、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在今汝阳县小店镇 《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载:“废临汝县,在州西六十里,本汉梁县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逻川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至贞元八年,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因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近当大路。周显德三年,废入梁县,其地为镇。”据引文可知,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唐政府割梁县(与汝州同治一城)西部之地,新建一县,因县城南临汝水而名“临汝县”,当时临汝县隶属汝州,到天宝元年(742年),汝州改为临汝郡,故云此县“兼郡名而为邑之称”。此临汝县县城因贞元八年县治迁往李城驿附近,新县城与旧县城相比而被称为“今县”,两个县城相距20里。至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临汝县被省去,县治易为镇治,县城变为镇邑,该镇名“临汝镇”,包括临汝镇在内的废临汝县东部复归梁县。临汝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远近闻名,名称沿袭1000多年而不变。乾隆《汝州续志》卷八《临汝镇修复公馆记》:“距汝州六十里,古临汝也,今为巨镇。”核定今临汝镇方位,东南距汝州市区60里。因汝州与梁县同治一城,可知古今临汝镇方位,东南距汝州市区60里。因汝州与梁县同治一城,可知古今临汝镇位置未变。 既然临汝镇古今位置未变,那么由此向西南20里处,便是《太平寰宇记》卷八所载之“紫逻川”了。 紫逻川,顾名思义,当与紫逻山相关。紫逻山是汝河上游古老的名山,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一诗中有“云深紫逻深”句。其中的云山即云梦山,紫逻即今紫逻山。两山对峙,相夹汝水,形成险要谷口,俗称“紫逻口”,山口位于今汝阳县城东8公里。汝河闯出紫逻口后,豁然开朗,河床变宽,形成一个数公里阔的小平原,当地人称“紫逻川”,是今汝阳县有名的“米粮川”。此川东连汝州城所在的汝河平原,是汝河平原的上游部分,从地望上看,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建立前应属汝州梁县所辖。故《金史·地理志》载:“梁,有紫逻山、汝水。”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在汝州之西60里;而紫逻川中心地带距今汝州城约为60里,加上紫逻川东北距今临汝镇20里,可以肯定,今紫逻川正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城所在的“紫逻川”。由于古临汝县城南临汝水,此城必建在紫逻川汝河北岸,西与紫逻口、东与梁县西界均保持有一定距离,方位角是梁县县城之西60里与李城驿(今临汝镇)西南20里之交点,而这个位置正是今汝阳县小店镇镇政府所在的小店街范围。至此可以断定,今汝阳县小店镇即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县城与县治所在。

二、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今汝阳县之真正前身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县治虽然在今汝阳县境内,但还不能据此说今汝阳县的前身就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二者是否具有前后身关系,还要看二者的辖境是否基本重合或大部重合。 《新唐书·地理志》记汝州·临汝郡·临汝县:“先天元年置。有清暑宫,在鸣皋山南,贞观中置。”引文中有清暑宫,是辨认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的重要标志。 清暑宫是唐太宗消夏避暑的行宫。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令将作大匠阎立德督建于鸣皋山南。鸣皋山,本名九皋山,因《诗经·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句,又称鸣皋山。该山地处今伊川县西南边境,是今伊川、嵩县、汝阳三县的界山,山北是伊川县,山南偏西是嵩县,偏东是汝阳县,即鸣皋山正南一线是今嵩县与汝阳县的界线。这样,清暑宫的位置或在鸣皋山西南,或在鸣皋山东南,二者必居其一。由于嵩县在唐先天元年名“陆浑县”,如果清暑宫在今嵩县境内,那么唐先天元年时,必在陆浑县境内;但史书明载清暑宫是临汝县境不在陆浑县境。所以,清暑宫位置不可能在今嵩县境,而只能在今汝阳县境。这样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已明,即当时临汝县与陆浑县的交界大致为今汝阳县与嵩县交界。具体来说,在鸣皋山南汝水进入汝阳盆地前的河谷地带。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东界,史书虽无明载,但可从贞元八年临汝县迁治时边界变动信息中窥知梗概。《旧唐书·地理志》记汝州临汝县:“先天元年置。贞元八年,以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于石壕驿。”石壕驿,方位同“李城驿”,盖为一驿二名。当临汝县治所向东北迁移到石壕驿或李城驿时,为何要并入梁县西界两个乡呢?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石壕驿地在梁县境,由于驿站正当洛京至汝州的大道,交通发达,是建新临汝县县城的理想之地,但这里隶属梁县管辖,汝州刺史陆长源要使这里成为临汝县政治中心,就不得不调整区划,把石壕驿所在的梁县西界二乡划入临汝县版图;二是石壕驿一带虽在临汝县境,但逼近梁县西部边界,若以此地为临汝县政治中心,其东侧无回旋余地,因此将梁县西界石壕驿东侧两个乡划给临汝县。不管是哪一种可能,但都说明,石壕驿垂直向南一线,大致为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东界之线。即石壕驿(今临汝镇)向南切大虎岭东麓一线,今汝阳县与今汝州市的边界基本上是当时临汝县与梁县的边界。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北界,可根据地形和当时的行政区划来断定。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北邻是伊阙县(今伊川县),伊阙县主体在伊川盆地。伊川盆地南缘有一分水岭,岭北是伊河流域,岭南是汝河流域,此岭应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与唐伊阙县的自然分界线,即今汝阳县大安乡北和今伊川县白沙乡南的凸起丘陵。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南界,难以具体化,因为这条不规则的边界处在外方山深山区。但有一个标志,可作为界点。这个标志是春秋楚长城所在的十八垛山。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楚国为抵御晋军南下,在外方山南坡的十八垛山筑下一道长城。长城之南春秋时称鲁阳,唐先天元年称鲁县,今为鲁山县。楚长城残留段在今十八垛山南侧依然可见,而十八垛山在今汝阳县境内,由于古今山区地形不变,古今行政区划一般以地形特征划定,十八垛山南坡楚长城遗址当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南界之线。 综上所言,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四界大体廓定。由于山川地形依旧,古今定界者所见略同,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辖域与今汝阳县的范围基本重合。据此可以说,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今汝阳县的前身,汝阳历史上的县级建置当从唐先天元年开始。

三、史海钩沉,正本清源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自诞生之日到贞元八年迁治之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80年。她随着唐帝国的繁荣而建立,又随着唐帝国的衰落而荒残。安史之乱爆发前,临汝县作为东都畿内县,曾经闪烁了33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惨遭叛军祸乱;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又遭藩镇李希烈之乱。至贞元八年,临汝县城池残破,居户锐减,加上地处偏僻,难以复兴,汝州刺史陆长源决定把县治迁到县东北边境、洛汝大道的石壕驿(或称李城驿),利用交通之便,以图再兴临汝县。由于新县治地处梁县西部边境,特把梁县西界二乡划入临汝县以拱卫新县城。与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相比,贞元八年临汝县增加了两个乡,县治向东北移动20里。但是,管辖的范围与前基本同。因此说,贞元八年临汝县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继续和发展。临汝县贞元八年迁治后,并未因交通便利而繁荣,而是随着唐帝国的继续衰落而日趋萧条,尤其是经过唐末农民战争、五代藩镇混战,历尽兵火之劫而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后周显德三年,中国政治中心东移汴京,洛阳失去国都地位,唐先天元年增设的东都畿内县多无存在的必要,在这样的内外条件下,临汝县被省,降级为镇,县治变为镇治,史称“临汝镇”。原临汝县所辖之地西部归陆浑县,东部归梁县,临汝镇随梁县。从唐先天元年到后周显德三年,前后两个临汝县历时200年整。两个临汝县名称虽一,但治所不同,前者在今汝阳县小店镇,后者在今汝州市临汝镇。由于唐先天元年(712年)临汝县治所驻地新、旧唐书地理志均无明确记载,加上从贞元八年到明成化十二年间数百年内今汝阳境内无县治,后世之人已不知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故事;后周显德三年临汝县废除后,临汝镇一直隶属梁县。所以明、清、民国历代《汝州志》未作缜密考证,不仅把贞元八年临汝县写在今汝州市的建置史上,而且还把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移植到贞元八年临汝县的治所驻地——临汝镇上。民国2年,汝州易名“临汝县”,汝州人不知此名是从上游紫逻川转移而来,反以为始自境内临汝镇。1988年临汝县改称“汝州市”,新编《汝州市志·建置沿革》追溯古临汝县,便把源头定位在今临汝镇,即临汝县源于临汝镇。后周显德三年临汝县消失后,今汝阳县境内无县治,东部发达地区一直随梁县,直到明成化十二年,明王朝在今汝阳盆地内建伊阳县,此伊阳县之名是由伊河上游“唐先天元年伊阳县(县治今嵩县旧县村)”转移而来,但管辖范围与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基本相同。因此,明成化十二年之伊阳县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的复制或再版,而并非今汝阳的前身。由于伊阳县建立后,长期隶属汝州,文化上具有依附性,因而明、清、民国历代《伊阳县志》每记载到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时,均以《汝州志》为是。1959年,伊阳县更名“汝阳县”,汝阳人误以为汝阳县的前身是伊阳县,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物体的两个名称而已。汝阳的前名虽是伊阳县,其前身却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由于新编《汝阳县志》不知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汝阳县之前身而轻信《汝州市志》,因而把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也写为贞元八年临汝县的治所临汝镇。这样,《汝阳县志》与《汝州市志》不谋而合,联手把唐先天元年临汝县80年的历史强加给贞元八年临汝县,使真正行使统治职能80年的紫逻川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县治沉入茫茫史海,蒙垢长达209年。(原载《河洛史志》2001年第3期)

这篇文章是楼主自身考证,还是自他处转载?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