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淮南:清明习俗有那些?
2024-05-04 12:17:41 / 我要吐槽AD2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是兼具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的双重内涵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上古时期,人们根据北斗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西汉至清初采用“圭表测影”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清明节之得名,来源于清明风,要知晓何谓清明风,就要先了解古人对风的划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风”时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清明风即东南风,《易经》后天八卦图中,东南方是“巽”卦,故古人又将东南风称为巽风。西汉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谈到:“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也就是说,清明风始刮时距离冬至节气是135天。《淮南子》成书时的西汉所用二十四节气,首节是“冬至”,节气相隔15天,推算下来是古版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古人遂以风定名,将这个节气称为“清明”,位于“谷雨”之后。01 祭墓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祭墓,“墓”音同“没”,意思是没有了,下葬是不留坟头的,即孔子所谓:“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三月中又有上巳节、寒食节,皆有祭墓的习俗,又因为地区和时代差异,故而何时祭墓时间并不统一。而在上巳、寒食二节没落之后,祭墓的习俗便合并进了清明节中。清明祭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修正坟墓,维护阴宅;二是焚烧纸钱,供奉祭品,除了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外,另一方也是认为祖先坟墓与子孙后代的祸福兴衰息息相关,祭祖扫墓也有安顺风水,祈求先祖抱有的意味在其中。02 踏青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走入自然中,寄情山水,享受美好的春景。03 改火在古时,寒食节需禁火,待寒食一过,到了清明节就开始“改火”了。“改火”往往有仪式,唐宋时皇帝会命人钻木取火,将新火种分赐给臣僚。唐佚名《辇下岁时记》“钻火”条称:“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文章转载于公众号《藏灵阁》,或者可以私我进群讨论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