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常熟:上巳节这个冷门节日,你知道多少?
2024-04-12 02:15:41 / 我要吐槽农历三月三日,称“三月三节”,古时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是春天的节日。大自然春意渐浓之时,人们赏玩春光的兴致也大发。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三月初到水边沐浴、除恶祓禊的习俗,当时被称为“上巳节”。《论语·先进》里记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即是当时的情形。
上巳节原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举行。从汉到唐宋一直非常盛行,自魏晋起,节日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三日,节俗内容不断丰富,节日娱乐性增强,成为一个以宴饮娱乐为主的节日。在唐时都城长安,这一节日非常盛行,文人墨客会在曲江举行雅集,曲水流觞,把酒言欢,吟诗作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形容暮春三月时光之美的词语太多了,数不胜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踏青、赏花、春游,一切围绕着解冻后的奔腾河水而展开。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脱掉冬装,好好地沐浴一把,用河水洗去身体和心灵上的尘垢,也带走一年的灾厄和疾病。这种风俗叫“祓禊”。浴乎沂,浴乎泗,浴乎汉,浴乎淮,浴乎江,浴乎身边的每一条河流,包括古代曾经清澈的黄河。西晋陆机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最有诗意的三月三,是在永和九年,一群人以沐浴的名义去饮酒、吟诗、作文。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相聚会稽山阴的兰亭,说是要“修禊事也”,却并没有洗澡,而是忙着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还把这些诗赋编成了一个集子,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又写下了传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唐到宋,上巳节都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唐朝诗人崔颢说:“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整个长安城的人都到了河边,恣意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杜甫《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歌前半部分的描写丰腴艳丽,这笔触不像出自杜甫,倒有点像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天,唐朝诗人常建以沐浴的名义去找友人:“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天,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普通的市民一样去畅游颍州西湖:“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世人多爱杭州西湖,欧阳修最爱的是颍州西湖。这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召集亲族一起欢乐,欢乐之余又感慨时光飞逝、青春易老:“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天,明代诗人杨基放下一切,静静享受晚春的美好:“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三月三,同样的风景,不同的是时代和人的心境。
01南京“上巳节”南京是六朝古都。据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古籍《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晋人成公绥说得更清楚:“考吉日,简良辰,袚除鲜褉,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渔纤手,或濯素足。临清流,坐砂场,到罍樽,飞尽羽觞。”当时名士最喜曲水流觞之戏,他们邀请亲朋好友,会于一风景优美的清流萦绕之处,众人散坐水旁,一边吟诗作赋,一边以酒杯盛酒,置于清流之中,观其载沉载浮之状,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饮酒。这种游戏,比较雅致,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
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南,欲收拢吴地人心,“会三月上巳,帝亲观褉,乘肩輿,具成仪,(王)敦(王)导及诸名胜皆骑从”(《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引起了在水边修褉的吴人的轰动。南朝梁时建康曲水会,“尔乃分阶树羽,疏泉泛爵。兰觞沿泝,葸肴来往。宾仪式序,盛德有容。吹发孙枝,声流嶰谷。舞艳七盘,歌新六变。游云驻彩,仙鹤来仪。都人野老,去集雾会。结轸方衢,飞轩照日”。(《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三月三日》引梁简文帝《三日曲水诗序》)民间相传祓日之酒可以治疗耳聋,还可以帮助小儿早日开口说话,甚至可以杀灭蚊虫。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率文武官员于三月三日出城同游牛首山,彩幄翠帐,浩浩荡荡,成为一大盛事,留下“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
明正德《江宁县志》载:“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在三月三这天,很多南京人到雨花台的永宁泉(现江南第二泉)前品尝新茶。泉水清冽,既能解渴,又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闷,不知不觉,一天时间过去了,大家要玩到夕阳落山才会回去。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清代《儒林外史》中杜慎卿在雨花台上看到的景象,挑粪桶的小贩相约去永宁泉喝茶,去雨花台看落日,于是他发出那句著名的感慨“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南京人、近现代著名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绘了民国时期南京人三月三春游习俗:“人家率于是日(三月三)诣雨花台永宁泉品茗为乐,泉水清冽,足湔烦渴,往往谈笑竟日,看夕阳而归。”
据《清末民初》徐寿卿撰写的《金陵杂志》记载:三月三日为荠菜花生日,妇女均摘荠花插于鬓边,民谣唱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清代以后除袚褉活动外,还用荠菜悬门、置灶台、铺席下,妇人儿童戴荠菜花。近代以来,每逢夏历三月三日,老南京人还会采摘或购买荠菜花,煮鸡蛋食之,据说可以治疗头痛头晕病症。过去,南京人家还将煮过鸡蛋的荠菜水喷洒在屋内外,或把荠菜花置于自家门上、床铺下,认为可以预防虫蛀。
02苏州上巳节苏州人喜欢春游时看菜花,诗人蔡云《吴歈》中说:“北园看了菜花回,又早春残设饯杯。此日无钱能醉酒,半瓶艳色倒玫瑰”。北园、南园分别是苏州阊门内和书院巷两处由名园沦为菜地的遗址,每到三月开满油菜花,遍地金黄,煞是好看。春游时结伴前往南园、北园看菜花,是苏州文人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雅事。
《浮生六记》中描写了沈复夫妇准备了酒菜和茶,雇了馄饨担子(暖酒热菜煮茶),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南园看菜花的趣事:“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 带给世人无限的遐想。清苏州文士顾禄在其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节令习俗的著作《清嘉录》中记载:苏州人将荠菜花称为“眼亮花”,女子戴了之后,视力更好,也可以将荠菜花与隔年年糕同煎,也有明目的效果,故命名为“眼亮糕”。苏州人还将荠菜花铺在灶台上或者坐的、睡的地方,认为可以去蚂蚁,除害虫,另外将荠菜花放在衣服内,能免受虫蛀。
袁景澜被誉为“清代生活博主”,其所撰的《吴郡岁华纪丽》中,以十二月份为时序,详细记载了苏州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人情,其中:“春时菜花及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酒炉茶幔,款留游客。寻访选胜之子,招邀步屜,于于来前,莫不流连忘返”。今人读来也是心驰神往。
03无锡上巳节在无锡,旧时三月三,还没生孩子的妇女要吃南瓜,因为“南”与“男”同音,吃南瓜可以保佑生孩子。在无锡葛埭桥,三月三这天有“赛快船”的民间体育竞技,百舸争流,无比激烈。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