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荥阳 / 正文

荥阳:郦食其之死探秘

2024-03-23 03:00:52 / 我要吐槽 查看是否已被百度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谷歌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搜狗收录 查看是否已被360收录
AD2
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因韩信攻打齐国导致他身死。刘邦为什么在已命令韩信攻打齐国的情况下,又命令郦食其出使齐国,历来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是刘邦为了更容易攻下齐国,做了两手准备,但他不下令韩信停止进攻,把郦食其当作弃子。而我认为并不是这样,韩信进攻齐国并不是刘邦的命令,而是韩信自作主张。关于刘邦下令韩信进攻齐国的史料,史记的记载主要是以下两条:“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淮阴侯列传》“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信为相国,发赵兵未发者击齐。”--《高祖本纪》关于郦食其出使齐国的史料见《郦生陆贾列传》: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郤,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籓。”上曰:“善。”根据《郦生陆贾列传》,出使齐国是郦食其主动向刘邦提出的,刘邦没阻止,因此“刘邦故意将郦食其当作弃子”的说法是靠不住的,而郦食其出使齐国时没有和韩信联系,难道他不知道有危险吗?根据《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刘邦下令韩信攻齐是在汉三年六月,而郦食其出使齐国的时间,推测在汉三年九月。推理如下:根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食其向刘邦提出使齐国计划的时间是“汉三年秋”,即项羽击破成皋之后,根据《秦楚之际月表》项羽破荥阳是汉三年八月。另外《汉书》记载韩信袭击齐国是汉四年冬十月。因此郦生出使齐国的时间在汉三年八月至四年十月之间,大约是汉三年九月。也就是说郦食其出使齐国前3个月,韩信就已收到攻打齐国的命令。如果在早在3个月之前刘邦已经下令韩信攻打齐国,郦食其作为重要谋士,汉国重要军事行动他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出使齐国前也为刘邦分析了天下大势,因此更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当时韩信准备攻齐已经3个月了,最大可能的情况是韩信已经和齐国开打,郦食其根本没机会劝说齐王,事实是直到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韩信才到达齐国,此前3个月,韩信在干什么?郦食其为什么不和韩信联系?就算韩信和齐国还没开打,韩信的军队也应该靠近齐国了,联系韩信并不难,他为什么不联系?齐王撤除历城的守军一定是在确保汉国没有出兵的情况下,否则不会如此冒险,如果郦食其知道此事,多多少少会向齐王透露。因此,只有一种可能,郦食其根本不知道韩信会攻打齐国。难道真的是在汉国的所有重要人物中,只有郦食其不知道韩信攻打齐国的行动,而刘邦又没提醒他?先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项羽已经攻破荥阳和成皋,还在继续向西进攻,前线战况十分危急。接下来发生的事,根据《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刘邦渡河北上至河内修武,趁韩信没起床,夺了韩信的兵,令韩信攻打齐国。刘邦夺韩信军很好理解,因为前线急需兵源,而“令韩信攻打齐国”就费解了。此时攻打齐国的时机是否合适?韩信没有了兵,灭齐谈何容易?即使韩信有通天的本事,也是需要消耗兵源和财力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分兵攻打中立的齐国,有必要吗?如果说这个理由不够充分,看看刘邦接下来做了什么事:《高祖本纪》记载: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余城。”《项羽本纪》的也有记载:“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得到韩信军后,刘邦没有立即回前线,而是止兵河内,派卢绾和刘贾渡过白马津,配合彭越攻打项羽的后方,牵制项羽。此行除了卢绾和刘贾,灌婴也参与了。根据《樊郦滕灌列传》:“(灌婴)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接下来,灌婴攻打完楚国后方,护送刘邦离开河内,渡过黄河,回到洛阳(“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刘邦回到洛阳后,此时项羽已进兵至巩县,刘邦派兵阻击,将楚军阻挡在巩县,不能继续西进:“楚遂拔成皋,欲西,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项羽本纪》。于是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就此在巩县、洛阳一带防守。“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陆贾列传》。郦食其劝阻刘邦,理由是不能放弃敖仓,提出“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并自请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归降。刘邦要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为了守住敖仓,他派遣灌婴再次回到赵地,调取韩信之兵,回到敖仓(“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重点来了:“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这句与“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信为相国,发赵兵未发者击齐”单从字面上看,就是矛盾的。如果刘邦任命韩信为相国之后立即下令他攻打齐国,怎么可能又派灌婴去赵国调回相国韩信的兵守敖仓?合理的解释是此前刘邦并没有命令韩信攻打齐国。如果刘邦夺韩信兵后,下令韩信攻打齐国,韩信的兵力必定不多,但事实是,韩信攻打齐国的兵力并不少,光参与灭齐的将领就有十多个,根据各功臣传,灌婴、曹参、傅宽等参与了灭齐之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记载了多个将领灭齐有功,这些都是刘邦的嫡系部队,他们无疑是韩信擅自进攻齐国后,刘邦派去齐国支援韩信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灌婴,他刚从赵国邯郸回到敖仓,又被安排去灭齐了,如果刘邦早就下令韩信攻打齐国,灌婴为什么不直接和韩信一道去攻打齐国,用得着来来回回跑?韩信攻打齐国是蓄谋已久的行动,他早就想裂土封王,所以他不惜死郦食其,根本不等郦食其安全出城后进攻,作好了与刘邦彻底决裂的准备,后来刘邦与项羽战于固陵,他作壁上观,又不参与陈下之战,已经在事实上背叛刘邦。史记中不惜笔墨写了大量韩信与蒯通的对话,什么“汉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汉”云云,只是司马迁借韩信自己之口给韩信洗白,都是与事实背道而驰的,至于他参与了垓下之战,是看到分裂天下已无望,悬崖勒马而已,垓下之战也只是收拾残局,韩信是否参加并不影响结果。后来刘邦并没有处死韩信,只是废其王位,先改楚王,再降为淮阴侯。《高祖侯者功臣年表》记载:“(韩信)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很明显,韩信的楚王被废,降为淮阴侯,罪名就是“擅发兵”,即指当初擅自攻打齐国。另外,韩信的战功表里也没有提及垓下之战,也印证垓下之战并没那么重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汉朝原始官方资料,作为记功封侯的依据,应该是客观公正的。

哪里来的小年轻

你的秦楚之际月表有没有好好看啊,其中有误的记载有多少你知道吗你就拿来引用

灌婴列传不管你看哪个版本记载的都是汉三年属韩信,而韩信是汉四年十月才未度平原,韩信六被夺兵,他得收赵地未发者啊不可能一下子就直接去攻齐

实际韩信和彭越,英布一样,属于比较独立的武装势力。只是汉军的临时盟友,并不需要完全听命于汉王。

刘邦从没有让韩信停止进攻,而韩信作为相国自然有便宜行事之权。战机出现了,韩信抓住了,如此而已。而郦食其属于自己的问题,完成任务了还在那里鬼混,自然跟不上汉方的节奏。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