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2
★早在5000年前,团山寺人就在此辛勤开拓。公元798年唐节度使于頔迁来新县治,古城距今有1224年。楚国辞赋家 宋玉、东汉文学家王逸、明代东阁大学士邱瑜、礼部尚书主事王凝,曾在这里生活。杜康台凉水当酒卖、鲤鱼桥白石纹“斩龙剑”,为她留下动人的传说。张自忠将军的王牌38师在北城门打死日军200多人 ,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改县名为“自忠县” 。★这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丘陵、平原 、江湖俱得,成为宜居宜业的国家园林城市。这块古老独特的土地,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唐城,这个昔日闻名全国的抗战英雄名城,就是湖北宜城! ★宜城建县大约有2320多年,建城1224周年。东周战国中晚期(前303年前后)楚国在此设置鄀邑、罗邑、鄢邑。公元前279年,秦灭楚后,在此设邔县、鄀县、鄢县。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改鄢县为宜城县,汉宜城县治西迁北湖岗(朱市申家湾),是为故宜城。后因山水冲崩,县治遂迁回鄢子国楚皇城,此为宜城故城。南北朝时,公元457年(宋大明元年)设华山郡(侨置),宜城县改华山县,郡治、县治在大堤城(小河镇东)。大堤城汉水改道时,向东摆动大约九里远,而驿道也慢慢离开河道靠向岗边,汉水和驿道的偏离使大堤城不再有交通便利,逐渐走向衰落。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迁宜城县治于今治。从西汉至唐朝,宜城四度迁治,扩县西治、大汉名城、南北朝侨城、大唐新治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异彩。大汉名城因县治治所是郢都、鄢郢而得名, 南北朝侨城为“胡人流寓” 所侨立, 大堤城的少数民族女子“华艳惊郎目 ” , 连襄阳州府的公子看到也羡慕惊叹 。 ★现在的宜城城市在几千年前是什么样的地貌,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从东周至唐代是如何由普普通通的小聚落,慢慢转变成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古城历史爱好者较为关注的。★ 据宜城文物普查统计,城区鄢城和龙头街办共有二十九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这些古遗址、古墓葬,我们可以梳理推测唐代宜城县治迁移前后发展的演变轨迹。★下面选取与宜城唐城有关联的遗迹,按时间排序,供参考推理。 1.团山寺遗址,位于腊树村腊树园西,采集有石斧、锛、球和陶片。时间为史前时期。 2.宋玉墓,位于腊树村四组,时间待定。毁于“文革”时期,墓室没有发现遗骨,只有鹿角和陶罐等明器。现已平为耕地。 3. 腊树园遗址,位于腊树村腊树园东,时代为东周。 4.桐树园遗址、墓群,位于邬家冲水库北。出土有铜器和陶器。时代为东周至汉。 5.植保站墓群,位于腊树植保站东,出土有玛瑙璧、铜壶等。时代为东周至汉。 6.马岗墓群,位于襄沙大道两侧,北起随南路,南至文昌路。 出土有铜戈、剑及陶鼎壶等。时代为东周至明。 7. 两圆冢墓 ,位于自忠路社区。时代为东周。 8.肖家岭遗址,位于窑湾社区,时代为东周。 9.金鸡冢墓群,位于五条路社区,时代为汉至唐。 10.沈家营墓,位于窑湾村沈家营,时代为汉、唐、宋。 ★我们从上述考古信息 得知,团山寺遗址是宜城城区最早的文化遗迹,出土遗物有人类农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属于新石器晚期阶段,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说明早在5000年前,原始团山寺人就开始在今宜城县城郊外生存劳动 。★ 宜城市历史悠久。《宜城县志》载:“宜城禹贡豫州之域,夏为邔国,周为罗鄀鄢地,后并于楚。”在古宜城境内,夏代时建立邔国(襄阳市欧庙镇),西周时封有鄢国(宜城郑集楚皇城)、鄀国(钟祥市胡集罗山村)。宜城西街的郾子台遗址,传说为古郾国国君(子爵)宫室居地。《宜城县志》载:“前志不载,而台尚存……盖于古郾子国之迁封有关,位于老城隍庙后。”清嘉靖年间(1796——1820)毁于白莲教战火。《括地志》云:“(楚皇城)即古郾子国,郾子当作鄢子。若郾国则在河南郾城。”宜城郾子台有可能是鄢国诸侯行宫,或楚灭鄢国后迁鄢国君的居地。今宜城市境内有封国鄢国,但宜城经过三次文物普查,都没有找到夏、商、西周二代半时期的文化遗物,认为当时宜城地区没有人类活动。而尹弘兵先生根据宜城城区肖家岭遗址H22灰坑出土的豆带箍特征,断代为西周晚期或两周之际。他认为西周晚期,有人类曾在城区一带活动。宜城另一个楚都郭家岗遗址的上限也是在这个时期。★今宜城城市离楚国郢都“楚皇城”仅7.5公里,考古工作者在此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楚墓葬、遗址,如腊树园遗址,马岗墓群、肖家岭遗址等。表明战国时期,宜城楚人在今城区开始活跃起来。宋玉为战国晚期楚辞赋家,《宜城县志》载:“宋玉冢在县南三里,有三冢在宋玉宅。”宋玉故居、墓在解放初期还在。何志汉先生推测,宋玉出生于公元前308年(楚怀王21年),故于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 2010年初 ,北京大学获得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的秦简牍一批,其中有江汉地区水陆交通资料。涉及到秦鄢县(宜城)简文如下:“彘水口到鄢巩阳乡七十里,巩阳乡到离津卌里,离津到瓯津六十里,瓯津到莪陵津六十里,莪陵到邔乡七十里,邔乡到鄢路卢津廿里,路卢到邓新邓津七十里。”武汉大学晏昌贵老师考释鄢县6个津渡地名,鄢巩阳乡在钟祥关家山附近,离津在宜城璞河附近,瓯津在鄢城街办木渠村黄家沟附近,莪陵津在小河镇附近,邔乡在襄阳市欧庙镇附近,路卢津在黄龙观、越家庄一带。由上可知,今宜城城区在秦朝还没有汉江津渡,虽然离汉水很近,但是当时人口聚落不多,不足于形成村市,商贸不发达,地位并不重要。唐宜城官渡的起源,大概形成于宜城县治迁建后。 ★尹弘兵先生认为,东周宜城蛮河流域的人类聚落圈,由中心聚落、次级聚落、普通聚落和小聚落构成。以楚皇城、小胡岗和郭家岗遗址为中心,分布着众多的等级聚落。宜城城郊的桐树园遗址为次级聚落(中等规模),肖家岭遗址为普通聚落,腊树园遗址为小型聚落。桐树园遗址,1992年由湖北省考古所和宜城县博物馆共同发掘,推测这里的居民社会层次较低。★ 观宜城城区古墓葬、遗址分布状况与考古资料,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先秦时期宜城人类聚落情形和社会历史的发展:5000年前,团山寺原始人定居生活在城郊腊树园南的岗包之上,山包下有两个冲(槽地)。西周晚期,窑湾村肖家岭出现小的人类聚落,一直延续到东周,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晚期。春秋早期,腊树桐树园有一批楚人活动。战国时期,植保站、西岗附近楚人有定居生活。植保站聚落延续到六朝,而西岗聚落群延续到唐代,当已形成村市,有较大的人口聚落,为宜城迁治提供了很好的城郭基础。汉代至唐朝,龙头出现沈家营、五条路小村落。★ 以地理特征来看,宜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这个地理位置被唐人选做县治,有着怎样的独特地理优势?这也是热爱家乡的古城爱好者想弄明白的事。★ 据地理学者研究,在地质史上,第四级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地形下降运动形成襄宜平原和汉水河西岸阶地。宜城市东部和西部多丘陵和低山,中部为低平岗地和平畈地带。★ 从地貌分区,宜城城市为汉江河谷地带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岗地。汉江中游的典型地理特征是平原丘陵型。平原的海拔高程为70米以下,岗地为70–110米,丘陵为110米以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岗”和“冈”同义,都是指较低的山。冈,一般通俗的作“岗”。《宜城县地名志》考岗,多指地面隆起的脊部,亦指山脊和小山丘;平畈地区指粘土地区坡形地。宜城城区有七里岗、原薛家岗地名,老宜城人爱把城关一队一带叫“西岗”。宜城人的口语方言把这样的高坡除了叫“岗”,还称“嵻子”,如“高嵻 ”,“陡嵻 ”,“陡 嵻四崖(方言“Ai”)”,“河嵻 ”。宜城西岗的地貌犹如一道很长的河嵻,但离汉江大河还有两里多路,高于河谷平原 。★韩愈《记宜城驿》曰:“于太傅帅襄阳,迁宜城县,并改造南境数驿。”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宜城在西岗下迁新治建土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将西城扩大到高岗上。山岗过去是个荒岗,荒芜人烟,只有古驿道从这通过。如今的西岗人烟稠密,有众多的学校、医院、小区、商铺,城市大动脉——襄沙大道从西岗边上经过。宜城老城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岗上的襄沙大道与岗下众多干道相交都有较大的落差,从而造就了宜城是一座奇特的岗城。市民经常上坡下岭生活工作,从没考虑到古城的地理特征。每年冬季下雪襄沙道路上冻后光滑无比,司机开车下大坡自觉的拉大车辆间距,就怕刹车不住追尾。西岗的地理优势体现它是城市防洪最后的屏障。解放前每次大洪水袭击县城,人们就赶紧扶老携幼往西岗上奔逃。现在的西岗依然发挥着地理作用,2021年8月11日城区降下305.9毫米特大暴雨,使宜城大道、自忠路、一阳街、南堰巷、畜牧兽医局严重积水。反而高梢的西岗依然较少受到侵扰。 宜城 多年来在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唐宜城县治为什么会选中今天这个位置,我经过多年研究分析,这应该是西岗的天然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宜城县志》曰:“有岘山下,罔峦起伏逶迤。西南结大阜于朝阳观。”西岗在古时就被宜城人看作是地脉,认为它是从襄阳岘山过来,如神龙般一路南下过宜城小河,然后横卧于宜城古治旁。如果把太平村卧虎崖(红山头)看做龙尾,宜城城区西岗就是龙身,老一中南游园就是龙头。过鲤鱼湖坝东口以下,地势慢慢向东南倾斜。老一中对面的鲤鱼湖,过去是一大片沼泽洼地。这种山岗岗首末端的特殊地理位置深深吸引了东周时期的楚国先人们,到了战国时楚国百姓选在西岗下定居生活,死后就埋葬在后山岗上。楚人居住的聚落慢慢形成小的村落,以后经过各朝代不断经营发展,变为更大的村落。这里离楚国都城“楚皇城”仅7.5公里,襄荆古道从西岗边缘上路过,是楚国“南卷沅、湘,北绕颖、泗”的必由之路。秦朝时期,它是秦驰道的一部分。隋唐至明清时期,官府在这设有驿铺。古代为宜城驿(今楚皇城),唐代 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赴潮州任时路过襄阳,在襄州宜城写有《记宜城驿》。此驿设置在楚皇城 。宋元间为苏湖驿(今苏家站),明代为鄢城驿(今县城),清代改称鄢城水马驿。唐代贞元年间,此地地处襄荆驿道和岗首,濒临汉江,交通十分方便;地势平坦,特别适合建城;村市人口较多,有市镇规模,所以成为宜城新县治的建城首选之地。 唐宜城县治 建城为什么不修在岗上,非要建岗下?宜城历史上洪水频繁,淹街、毁城多次发生。公元788年、792年,“襄州大水,溺死2万余人,漂没城郭庐舍”。而处于襄州南,汉江下游的宜城西岗聚落村市也难逃同样的境地。公元798年,唐节度使于頔将宜城县治迁到这里来。唐、五代时期,公元838年、841年、925年、931年、953年,都发生“汉水溢,入城坏庐舍”。宜城崩城记录,如明朝1478年、1551年、1566年,清朝1805年、1832年、1852年、1853年,民国1931年、1935年。宜城县城历史上多次遭受洪水灾害,然而并没有选择在西岗上建县城。这应该是由古代风水习俗决定的。现代城市建设者和考古工作者在西岗上陆续发现发掘出几十座古墓葬,断代为战国、西汉、东汉、六朝到唐代。近年来,富亿小区新楼盘、市人民医院新综合大楼、西岗自忠路西口改造又发现新的古墓。西岗众多墓葬的出现,表明这是一块古人安息之绝佳宝地。墓葬风水学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西岗地势高梢,南北走向,两面环抱沼泽洼地。从战国时期楚人落脚岗下的平畈汉江谷地,就把西岗作为最终的升天福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岗城关一队还是偏僻荒凉之处,没有几户人家,有的是坟冢、草丛、松林。据有的老宜城人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坟多的地方城西比如岸尚城、湖畔人家一期、新一中,城北如财政局、九龙小区、新市政府,燕京广场等。古人埋葬极少选择西岗下。古城名人墓地已知有三个,但都不在西岗。楚国大夫宋玉墓,墓址在城南腊树园。东汉文学家王逸墓,墓址在鲤鱼桥南。明代东阁大学士邱瑜墓,墓址在城关西滥泥湾(外经委后院),一说在朱市大冲村口泉一带。其次,不到西岗上建城,当是地貌限制和缺乏城市基础的根源。宜城唐城北起自忠路,南至文昌路,我们看古城西岗上对应的地段,分别是电力局、城关一队和北坝居民区。北坝居民区宽幅不大,相邻的城关一队往南纵深稍大,但总体规模偏小,不足于安放一个县治。据县志记载,今治从唐德宗贞元时期至明宪宗成化元年,土城规模周长一直为三华里。西岗经公路段家属区,岗埂更加凸出,宽幅约80米。北坝企业巷地带自西岗下来,
南岗的末端不仅有楚都山庄,还有一个村庄,看标牌没有文字,只有编号,估计是渔场队。一部分分布在邬家冲水库的南边,另一部分就在楚都山庄的东面了。楚都山庄的正大门处于岗坡下,外面有摄像头和门岗,想进去拍摄岗坡是不可能的,它是政府公务接待部门,是不对外开放的。拍摄前,有一辆警车停在外面,磨蹭到开走了才拍摄到这几张照片,非常的尴尬。
拍了楚都山庄,没啥事想去看看团山寺遗址和南岗末端的地势。观光路的复刻**古桥右拐大概是古木渠,顺着渠道旁的小道南行,是一大片渔场。中途有一小土路,想拐进去有点距离,偏僻的地方又是单人不妥。老炮团传来预定新兵的集体歌唱声,远处特高压巡线的直升机在盘旋。前行大段距离,一大蛇盘在路中,赶紧一加油门冲过去了,生怕咬人。又有一条小路出现,估计可以跑到炮团的位置。走不远有个小桥,可以调头了。没有向导,南岗末端和团山寺遗址今天是看不成了。
老炮团的拥军路原是土路,现在正在改造。听水产所的老人说,南两三里是砖瓦厂。砖厂就是团山寺遗址,宜城城郊原始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等有机会好好的去探访一下魅力的老岗。
渔场队末端有一个堰塘,堰塘边上又是个土岗。这个堰塘会不会是人工挖出来的,也许只是个洼地改造的。
路过水岸星都,在大门看到高耸的南岗,我被惊艳到了。这应该不是南岗原始地貌,修鲤鱼湖泄洪渠把它“劈”开了。鱼种场场部处在南岗坡上,建水岸星都楼盘时,机械施工挖掘硬是把岗削平了。我们这一代还有点影形,下一代根本都想不到这是南岗的一部分。
南岗旁的鲤鱼湖溢洪道与水岸星都小区
名不见经传的南岗
鲤鱼湖大坝结束了宜城人民两千多年来,艰难翻越南岗的历史!
南岗上的桐树园遗址(东周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