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虾米资讯
AD1小米手机:下半年买旗舰手机,可以考虑这枚新芯片
2021-06-29 20:35:43 / 我要吐槽什么是高通骁龙888 Plus?用不太准确的话术来说,大家可以把高通骁龙888+当作是一颗官方超频版高通骁龙888。高通骁龙888+与高通骁龙888一样采用了X1+A78+A55的1+3+48核心方案。但与高通骁龙888不同的是,高通骁龙888+的Cortex-X1「大核」的主频从原本的2.84GHz提升到3.0GHz(根据高通的资料实际频率为2.995GHz)。同时常用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计算的NPU也迎来了性能提升,让综合算力从原本的26 TOPS提升到32 TOPS,提升高达20%。根据高通给出的资料,搭载高通骁龙888+的具体产品将在今年下半年登场,华硕、荣耀、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也已经表示,让消费者最早在今年第三季度就能用上最新的高通骁龙888+移动产品。
提升主频有什么用?那么问题来了,高通骁龙888在发热表现不尽如人意,为什么高通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提高高通骁龙888的频率呢?这难道是想让高通骁龙888+成为全球「最火」芯片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除了极少数游戏手机配备了真正的风冷散热器(指有导热板/管、散热鳍片、风扇与对流空气的风冷系统)外,几乎绝大多数手机使用的依旧是「均匀散热」的方案,即借助高热容量的材料「吸收、暂存手机的热量」,待芯片高功耗发热停止后,再将积累起来的热量排除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主动散热就像是用一条水管把水龙头的水直接导向外界,有多少就实时排多少。而被动散热就像是用一个水桶接水龙头的水,等水龙头停下来了再往外倒。从方便的程度来说,与大兴土木地安装水管相比,被动散热的水桶方案显然要方便不少。这也是现代手机普遍使用被动散热的原因:除了打游戏、拍视频等特殊场景,现代手机大多数使用场合对应的都是高强度短时间的任务负载,比如冷启动微信、微博与支付宝。这些负载虽然有一定的强度,但由于持续时间非常短,不存在长时间发热的情况。品牌采用高热容量的方案可以更好地优化手机内部空间,同时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综合体验。这种散热方案其实也被广泛运用在轻薄笔记本电脑与部分NUC机型中:借助高热容设计,这些电脑足以应对短时间(3-5分钟)的高强度负载,所产生的热量会积攒在热板上,等任务结束后再缓慢散去。这也是现代轻薄笔记本打开大型文档或进行PS处理的常见散热方案。话题回到手机上:更高的主频可以带来更强的运算效率,更快地结束手机内各类突发负载。而与之对应的更高发热,因负载持续时间不长,原本的散热设计也可以直接应对。当然了,如果你打开微信后还要在两台手机间传输聊天记录,那确实符合长时间高负载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下把问题甩锅给手机芯片,我觉得有失公允。
更强的AI性能有什么用?在介绍高通骁龙888+主频提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AI算力的提升,在我看来,这才是提升高通骁龙888高负载下功耗表现的最佳方案。高通骁龙888+与高通骁龙888一样,采用了Hexagon 780作为DSP/NPU。但由于AI算力由CPU、GPU、HVX与Tensor共同组成,在主频提升与算法优化的情况下,高通骁龙888+实现了超过23%的AI算力提升,来到32TOPS。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AI引擎有什么用,但从现代手机的AI引擎可以说已经渗透了手机使用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芯片读写就不多说了,傲腾内存中常见的英特尔快速存储技术(RST)已经证明了智能算法可以加速常用文件的存储。落实到具体应用的话,更智能的存储算法可以优化你玩游戏时的加载时间。影像方面的性能也是同样的道理。借助AI引擎,手机可以更快、更智能地完成图像识别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拍照时相机可以更快地识别当前的场景,从而切换到对应的模式;拍照完成后ISP也可以更快地完成图像处理,缩短照片后台处理的时间,让照片所见即所得。除此之外,更强大的AI算力也让机内智能助手可以更快响应,更是让手机本地的离线语音助手成为可能。回看高通骁龙过去的产品,高通只为骁龙855、骁龙865与骁龙888三款产品推出过「Plus增强型」。推出官方超频版这个行为在我看来其实是高通、品牌与市场三者共同竞争下的必然结果。对高通来说,苹果A系列新品日益强大的性能让Android手机难以招架,前段时间推出的采用M1芯片的iPad Pro产品更是为苹果硬件的性能树立了全新标准。在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通需要性能更强大的产品作为回应,这也是推出「官方超频版」的目的之一。其次,在骁龙888面世半年后推出官方超频版,也意味着骁龙888的生产流程已渐趋成熟,更高的良品率为「官方超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骁龙888+成为可能。就消费类领域而言,ARM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架构,如果高通「官方超频」的道路行得通,推出官方超频的ARM桌面芯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那时候,高通的骁龙业务也很有可能会反哺品牌下的其他业务,从而打造出「高通生态」,让高通比过去36年走得更远。
Powered By © 小虾米资讯 201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